丁明貴
(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博文初級中學,山東 青島)
老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基礎和性格、脾氣和愛好、家境和經歷都各不相同的學生,因此必須細心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基本情況,然后加以引導和培育。好老師一定要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差異和人格,理解學生的情緒和秉性,包容學生的缺點和不足,并且善于發現每個學生不同方面的亮點和特長,要因勢利導,順勢而教,讓所有學生都成長為社會的有用之材。
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個體,并承認個體之間各方面的差異。人各有長短,世界上沒有兩個思想、心理或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可能在某些方面有短有長。教師應該清楚:手指頭還不一樣齊呢,班里有“問題學生”是完全正常的。我們對學生了解得越全面,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就越會有效,這好比醫生看病,只有看對病因病癥,用藥才會恰到好處。
班里“問題學生”一多,教師往往就會對他們缺乏積極的期望和熱情的態度,這往往會使學生更加感到壓抑,他們感到自己不受歡迎,無形中產生了師生對立,從而自卑自棄,這樣教育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但老師有了愛心,以親切的眼光欣賞學生,自然就會關愛“問題學生”,從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準確而及時地“長其善、救其失”;有了愛心,自然就會注意把握教育契機,適時“點化”,促其向善,激其上進;有了愛心,懂得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道理,自然就會琢磨各種教育方法,因人而異,從而把每個學生引導教育好。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老師只要持續地真心付出,一定會換來學生不斷進步。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學生的進步往往不會一帆風順。學生改正缺點的規律是在前進中反復,在反復中前進。“問題學生”的轉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轉化過程中,“問題學生”很可能會“屢教不改”,那是一種正常現象。因此,沒有持久的愛心,教師很容易對“問題學生”喪失信心,甚至認為他們已經無可救藥,朽木不可雕也。老師們試想:中藥治病,還有幾個療程呢,何況轉化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要知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古訓。同樣,“冰化三尺,也非一日之暖”。我們應當給他們時間、機會,讓學生在改錯中成長。
確立起自信心是育人工作的關鍵。歌德有句名言:“你失去了財富,你只失去了一點點;你失去了名譽,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氣,你就什么都失去了。[1]”有了持久的愛心,教師自然就會促使“問題學生”打起精神,鼓足勇氣,恢復自尊心、自信心。要讓學生反復說:“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能行!”人生須要自信。要讓“問題學生”體察到老師和同學的愛意,從而激發進步的內在潛力,確立起不斷進步的信心。
周弘老師講過:“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莊稼長勢不好時,農民從不埋怨莊稼。[2]”這就是農民對莊稼的愛心。同理,“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育學生的老師。學生教育不好時,老師從不埋怨學生。”這就是老師對學生的愛心。不管是種莊稼,還是教育學生,都需要持久地付出,默默地奉獻,愛心恒久!
有愛心才有責任,選擇了當老師,也就選擇了“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個職業。那就要盡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責任,那就要懂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含義。我們要把這種責任體現到平凡、細微的教育教學管理中,像教育家那樣,對學生多用“四塊糖”獎勵,多伸大拇指鼓勵。我們要樹立起“為中華復興而教書育人”的意識。堅決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公民,為國家輸送品學兼優的人才,絕不對學生罰站和寫檢討書,更不能辱罵,絕不把教育責任推向社會。
我們不要教就管,不教了就不管;也不要在學校就管,不在學校就不管。對于我們教過的學生,要言傳身教,讓他們一生都有滿滿的正能量。同時我們也要與家長談心,讓家長像“岳母刺字”一樣,樹立“為國教子”的思想。
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教育是一門塑造心靈的藝術。愛,一直是教育的靈魂;愛,一直是藝術的源泉。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愛心是學生打開知識之門、啟迪心智的開始。愛教育、愛學生是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愿我們每個人用持久的愛心去滋潤每個學生的心田,讓每個孩子在愛心普照的陽光下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