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清
(吉林省吉林市樺甸市第九中學,吉林 吉林)
教育管理部門曾在教育改革動態發布中明確提到,要求學校在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也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通過教師的科學指導,促使學生在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正確認識到自身應該履行的義務,在解決問題時,合理利用所學知識,勇敢創新、不怕承擔風險。正確認識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具有強烈的國家榮譽感,本文就針對以上幾個方面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體系進行探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和道德與法治相關的素養主要包括國家榮譽、對國際文化的認同、社會重大事物參與、個人對社會承擔責任、對困難問題的處理解決、對所學知識的有效利用六個方面。道德與法治直接關乎學生在步入社會后對社會、對國家帶來的影響,及其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對社會產生的幫助,在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的同時,也是促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有效培養,推動青少年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必要進程。
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就是讓學生正確認識到所承擔的社會義務,具備遵紀守法、文明友善、尊師敬長的優秀道德品質;正確認識到團隊互助的重要性,善于創新、敢于承擔,對自我和他人負責:能正確辨別是非,積極履行公民的合法義務,合法使用自身權利。課本中通過對公民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以及公民的道德與法治意識進行描述,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到公民具有的一些權利與責任,還有一些針對于未成年人所設立的《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強學生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我的意識,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課本中還提到關于世界和平的美好現狀,培養學生關注世界以及關愛他人的意識,能夠在他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伸以援手,增強對自我與他人負責的意識,實現對于“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當前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尚未受到嚴格的規范管理,人們使用多媒體發表言論的自由是平等的,但一些信息傳播的真實性無法有效判斷,初中學生尚未具備成熟的價值觀念,也不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因此,為避免學生吸收到非法、極端、負面的觀念所影響,價值觀念可能就被錯誤引導。初中教師一定要重視這些問題,避免道德與法治教育受到阻礙。
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最關鍵的主導因素就是教師的教育水平,教師身為教學中的“引路人”,一旦在教學方法、教學規劃中忽略對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培養或是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進行培養,都會導致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素養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表現為:
傳統的教學理念較為單一,注重以文化成績為主,因此,部分教師未與時俱進地改善教學理念,進而也不夠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培養,在教學規劃中未將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教學合理安排其中,從根本上產生影響。
照搬書本的理論教學方式已不適用于新時代的教育局面,教師需跟進時代發展,增強對學生興趣愛好的了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率。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合理利用教材中、生活中所涉及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內容。且結合新穎、科學的教學方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索心理,讓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素養的重要作用并自覺探索、學習。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對于學生道德與法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提升具有重要影響,這本教材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認識到我國豐富多彩的世界歷史文化、民族發展與國際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其在教材中合理引用了生活中的真實事例,讓學生可以具備“代入感”,更加深入、貼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實現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