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小玉
(甘肅省靈臺縣城關中學,甘肅 平涼)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課堂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科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必須關注學生在思維發展水平、知識獲取能力、已有的學習基礎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做到既解決優秀學生“吃不飽”的問題,又照顧后進學生“吃不了”的現象,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有進步和提高。
1.農村中小學絕大多數學生家住農村,好多學生家長文化程度不高,對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了解甚少,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課余時間不能監督子女學習。有的家長甚至對老師的分層教學理解存在偏差,認為老師對學生分層要求、分層布置作業是對自己孩子的歧視,是不公平的。
2.隨著近年來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農村學生大多成為留守兒童,好多孩子由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照顧,孩子的學習缺少監督。加之中小學生年齡偏小,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較差,老師布置的一些課外學習任務常常落不到實處,久而久之,一些學生學習成績下降,學習興趣喪失,學習習慣越來越差,這給農村中小學分層教學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3.農村中小學班內學生個體差異明顯,教師不能照顧到每個學生,教學時一個班級定統一目標,教同樣內容、用同樣教法的現象比較普遍,這就使得好學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了,課堂教學效果偏低。
4.受傳統教學方式影響,一些教師仍然教學理念落后,課堂上只管教不管學,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許多教師仍以書本為中心,“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仍占主導地位,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推進。
1.了解差異,合理分層
教師要依據學生的上課表現、考試成績、學習習慣、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認知水平及學習基礎對學生進行全面了解,立足實際,合理分層,這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前提。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2.針對差異,目標分層
長期以來,多數教師已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手段和組織方式,上課時制訂統一的教學目標,這樣優秀學生因覺得簡單、容易達到要求而驕傲自滿,后進學生因難度較大,而產生自卑心理。因此,教學時一定要依據學生實際,區別對待,分層制訂學習目標,這樣才能使所有學生產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習熱情,形成實現目標的動力。
3.著眼差異,教學分層
教師上課時要對教學時間、教學內容等充分考慮,設計出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方法。對于同一知識點,要在問題設計、實例講解、檢測題目梯度等方面體現層次性和針對性,讓所有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求知。對優秀生要啟發點撥,讓其獨立完成;對中等生,采用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對后進生,要具體引導,逐步完成,力爭在面向全體的同時,兼顧個別。
4.結合實際,指導分層
多數老師在平時指導學生時注重的是集體輔導,而忽視了個別指導,其實,在后進生轉化中,分層指導是非常重要的。優秀生基礎扎實,學習習慣好,要讓他們多嘗試思維難度較大的題目,以拓寬知識面,提高能力;中等生已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對他們要注重持久學習精神的培養;而后進生知識欠賬多,學習習慣差,自信心不足,對他們則要抓住教學中的一切機會,重點關注,多吃偏心飯,要對他們優先輔導,讓他們優先發言、優先展示。
5.正視差異,練習分層
學生做題的速度參差不齊,教師備課時要根據學生差異預設不同難度和數量的練習。給后進生布置一些基礎性作業,要求按常規思路能解答就行;中等生可安排一些方法靈活、稍有難度的習題;優秀生適當安排難度較大、思路靈活的題目,主要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使所有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得到相應的提高。
6.多元標準,評價分層
學生的基礎不同,學習的過程也不同,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此,對學生評價時,我們不能統一標準、統一尺度,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充分發揮評價的指導作用和激勵作用。后進生要低起點小步子、多表揚勤鼓勵,對他們的微小進步也要及時發現、肯定,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中等生既要指出不足更要指明其奮斗的方向,讓他們始終刻苦勤奮;對優秀生則多用競爭性評價,高起點高規格,大目標嚴要求,使他們不斷奮進,超越自我。只有這樣,才能使所有學生樂學、愛學、好學,使他們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
總之,不同學生在學習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必須面對現實,尊重現實,要想使所有學生都能有進步、有提高,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分層教學、分類推進絕對是一種較好的解決途徑。通過實施分層教學,可以充分照顧學生之間的發展差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我、接受挑戰、實現跨越,讓所有學生通過努力都能獲得學習的快樂感和成就感,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奮戰在教學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讓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發展,為創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