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聞
(安徽省安慶市望江二中,安徽 安慶)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班級授課制”的集體教學形式后,這一教學形式被人們普遍采用。集體教學的優點明顯,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因為在教學集體中,個體很容易接受整體規則的約束,這也是為什么有的父母教育一個孩子無能為力,而一位嚴師能帶好一個班級幾十位學生的原因。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嚴師出高徒一說。在高中階段,學生開始尋求個性解放,精神自立,但缺乏獨立的生活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家庭和老師。他們的自我認識能力差,水平還不高,自制力也較差,除需要家庭的關懷和指導外,更需要一個嚴師的教育與引導,以便提升他們的修養,使其真正趨向成熟。
要管理好班級,僅靠班主任是不行的。如果想事無巨細做到大事小事,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可能疲于奔命,且效果未必理想。但班主任若有一批能干的學生干部,就能從繁瑣的班級工作中解脫出來,而班級工作有了這一批學生干部的奮勇向前就會做得更好。這就需要班主任注重培養能干的班級“脊梁”,讓他們參與到班級管理中去,真正做班級管理的主人。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許多班主任在學期開始都會采用“競選”的方式選舉班干部。自愿參加競選的同學上臺,宣讀自己想要競選的職位、原因及就職后的舉措,然后再由其他同學無記名投票,選出大家心目中的當家人組成班委會,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競爭意識,還可以讓富于集體責任感愿意為班級服務的學生在大多數學生認同中走向班級管理崗位,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和責任意識。有班級同學的信任,有老師的指導,學生干部的干勁會更足,班委會工作起來就更加積極主動。這樣的班級富有朝氣和活力。
學生干部管理這一模式的不足在于班主任引導作用的發揮不如嚴師管理直接有效,還可能在學生干部管理中出現矯枉過正的現象。我在2010屆帶過的一屆文科班有一位張同學,該生成績優秀,性格剛毅,自制力強,是非常合適的班長人選。在當選班長后其管理風格潑辣率直,效果甚佳。但一段時間后班級同學對其怨言頗多,班級干部與學生矛盾增多,張同學也非常煩惱,成績因此下降不少。我了解情況后發現班長自己搞了一個更嚴格的班級制度,學生因此叫苦連天,對立情緒很大。全班同學也對該制度爭論不休,嚴重影響了班級團結和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
前文提到集體教學優點在于提高教學效率,但其不足之處也很明顯。集體教學無法關注到群體中每一個個體個性發展的需要,而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正好彌補了集體教學模式的不足。
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應該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培養自尊、自強、自律的品質。在班級建設中,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是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要條件。也是發揮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積極作用,形成一個樂觀向上,文明守紀,有益于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的班集體的必要條件。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班主任在有效進行班級管理的過程中,不能僅靠老師的嚴格要求,更為關鍵之處是要指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每個學生同時成為管理的客體和管理的主體,達到管是為了不管的目的。
自我管理的原動力來自學生成長、行為自律、追求進步的需要。因此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應從自我管理意識的強化開始。中學生閱歷淺,心智不夠成熟,心思單純,且大多數學生不太善于反思,不懂得反觀內心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班主任和授課老師雙重身份的優勢,在引導學生自我反省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面做些有益的探索。
有專家指出,集體活動是富于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課堂,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集體活動是培養優秀班集體的有效途徑,它可以使集體富于凝聚力,而且學生通過參加活動,可以從中獲得教育、得到激勵,從而使集體榮譽感得到加強,有利于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通過班級集體活動、團隊活動引導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定位,由他控轉為自律。
比如,運用班會課的設計、參與環節,有利于學生自我教育和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班會課與課堂教學一樣,主體依然是學生,要改變班主任一言堂、學生被動聽報告的做法,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以達到培養學生干部、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借此衍化一句:“管是為了不管。”不管,是班主任追求的最高境界。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我們實現這一終極目標。總之,班級管理,學無止境;學生教育,教無止境。所謂三種境界無非是我們教育管理過程中常見的幾種狀態。隨著班級管理理念的發展,在我們班級管理者共同實踐的基礎上,班級管理水平必將大大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