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理工學院 山東濟南 250200)
性別角色是指個體在成長發展過程中通過社會學習和模仿使自身獲取一套與社會分工賦予該性別定位相匹配的行為規范。Gilbert認為性別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社會情境中的對兩性分工的規范性期望和社會互動中與性別相關的規則[1]。
性別角色的雙性化概念最初是由桑德拉·貝姆首先提出的。她認為性別角色中所謂的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是相對獨立的特質,但是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是可以存在于同一個行為個體上的。這種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同時存在于同一個行為個體上的現象被稱作雙性化。性別角色的雙性化可以直觀的理解為個體兼有男性和女性較為優秀的品質。由此可見雙性化者往往具有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而不是“性變態”。近年來,心理學者一直沒有停歇過對性別角色的研究,國外近期就研究了性別角色對酒精依賴的影響[2],而國內的研究則傾向于對性別角色的變遷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3],而很少有人研究性別角色對其他心理特質和行為的影響。
自我認同是能夠客觀理智地評價和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并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對自己的認可。近幾年多偏向于對青少年自我認同方式[4]以及自我認同感與自尊的關系的研究[5],然而很少有研究起與性別角色之間的關系,但是從性別角色的雙性化具有更強的的社會適應能力這方面來講,具有雙性化的人應該具有更強的自我認同感。
親社會行為又被稱作積極性社會行為,它是指人們表現出來的一些有益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即可理解為個體對外界事物(人、事、物)以一種友善的行為方式進行接觸的行為,也是維護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基礎。青少年的親社會行為的多少將直接影響著個體的人格發展,同時親社會行為的培養對維護社會關系和諧,建設和諧社會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近幾年的研究著重于對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評價以及關于家庭教養方式對于親社會行為的影響。而我們知道性別角色代表個人的社會性別,不同的社會性別會具有不同的社會定位和行為,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同的性別角色理應會對個體的親社會行為產生影響。
鑒于國內對于性別角色對個體心理特質和行為影響的研究很少,并且性別角色對于自我認同感和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的研究具有理論上的可行性,所以本研究決定對此推論進行驗證,并對當代學生的性別角色的分類及比例進行研究。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大學生性別角色總體情況;不同性別大學生性別角色情況;驗證大學生性別角色與自我認同感及大學生親社會行為之間是否存在相關,相關是否顯著;研究不同性別角色類型對自我認同感、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之間是否存在差異,差異是否顯著。
從曲阜師范大學在校大學生中選取450名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60份(回收率80%;大一162人;大二98人;大三76人;大四24人;男176人;女184人;人文社科類213人;理工類147人),平均年齡21±1歲。
(1)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50)
目前對于性別角色的研究一般采用國際上比較認可的貝姆性別角色量表(Bem’s Sex Role Inventory,簡稱BSRI)。
可是對于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我國來說,大學生對性別角色的期望正在發生顯著變化,所以,性別角色測量領域就需要一個既對社會發展變化敏感又符合中青少年特點的有效測量工具,于是劉電芝等在Bem性別角色量表基礎上,加入CSRI中的部分詞匯,編制成了適合中國大學生的新編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50),而且在實際應用中表明該量表信度、效度較好,可見新編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50)是比較符合中國現代社會發展時期青少年特點的有效測量工具,本研究就采用(CSRI-50)量表。
(2)青少年自我認同感量表
本次研究采用現在普遍使用的由奧克斯(Ochse)和普拉格(Plug)在1986年編制的青少年自我認同感量表,此量表通過問卷的方式用來測量個體是否通過了埃里克森所提出的自我認同危機。量表采用4級計分方式,分別是“完全不適用、偶爾適用、經常適用、非常適用”。
(3)大學生親社會行為量表
本次研究采用現在使用最為廣泛的大學生親社會行為量表,該量表共23個條目,包括六個維度:情緒性:(2、17、20、21 )依從:(7、18)利他:(4、10、12、16、23 )匿名性:(8、11、15、19、22 )公開性:(1、3、5、13) 緊急性:(6、9、14 ),量表中全部問題都是正向計分,分為五級計分,分別是:1(完全不符合)2(不符合)3(有時符合)4(基本符合)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說明個體的親社會行為越明顯。
使用SPSS 19.0進行描述統計、均值比較以及相關分析。
(1)大學生性別角色總體分布情況
根據360名大學生的測驗結果,按男性化分量表得分(M)和女性化分量表得分(F)的中位數(男性4.625分,女性4.875分)將性別角色分為四類:未分化,M < 4.625,F < 5.0;雙性化,M≥4.625,F≥4.875; 男 性 化,M≥4.625,F <4.875; 女 性 化,M<4.625,F≥4.875。
分析發現,性別角色類型當中單性化、雙性化和未分化三者所占比例相近,其中雙性化與未分化比例最為接近,分別占總體的37%、32.8%,男性化與女性化分別占總體的13.3%與16.4%,合計29.7%。
(2)不同性別大學生性別角色分布情況
測驗統計得出,男、女性雙性化和未分化比例都高,兩者沒有顯著差異(p>0.05);男性中雙性化、未分化之和占總體的三分之二,雙性化多于未分化;女性中未分化、雙性化之和同樣占總體三分之二,未分化多于雙性化;單性化上, 女性中女性化比例高于男性化比例,男性中男性化比例高于女性化比例, 且差異顯著(p<0.001)。
(1)大學生性別角色與自我認同感及大學生親社會行為之間的相關性
通過對性別角色與自我認同感及親社會行為之間進行的顯著性檢驗,發現大學生的性別角色分別與大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之間都存在顯著相關性(p1=0.000<0.01,p2=0.000<0.01),但是大學生自我認同感與大學生親社會行為之間的相關性不顯著(p>0.05)。這說明大學生的自我認同感與親社會行為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系。
(2)大學生不同性別角色分類對自我認同感及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之間的差異
由于性別角色分別與自我認同感和親社會行為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我們為了進一步研究不同的性別角色對于自我認同感和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存在的差異性,于是以不同的性別角色類型為自變量,分別以自我認同感和親社會行為作為因變量做一下方差分析,結果發現大學生不同的性別角色對自我認同感及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F=11.627,p=0.000<0.01。經事后檢驗可知,未分化性別角色與單性化性別角色及雙性化性別角色對自我認同感的影響存在顯著性差異(p1=0.007< 0.01,p2=0.000<0.01,p3=0.000< 0.01);而單性化性別角色(男性化,女性化)之間以及與雙性化性別角色對自我認同感的影響的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 0.05)。而未分化的性別角色與單性化性別角色及雙性化性別角色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存在顯著性差異(p1=0.001< 0.01,p2=0.005< 0.01,p3=0.000< 0.01);單性化性別角色之間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 0.05);單性化性別角色與雙性化性別角色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存在顯著性差異(p1=0.046< 0.05,p2=0.002<0.01)。
大學生的性別角色雙性化、未分化和單性化各占約三分之一,傳統占優勢的單性化性別角色已經“風光不再”,理想的雙性化性別角色與最差的未分化性別角色顯著增長;但是男性化比例男性仍然顯著高于女性,女性化比例女性顯著高于男性,傳統性別角色的影響雖然有所減弱但是仍然存在。
心理學中所稱的性別角色的“雙性化”,是指一個人兼有男性化與女性化優秀特質的社會角色,并非“變態”,相反多項研究表明,雙性化者往往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尤其對女性來說面對日益增大的就業壓力,要求女性要具有領導、進取等傳統男性的特質。
大學生性別角色與自我認同感及大學生親社會行為之間的存在顯著的相關性,但是大學生自我認同感與大學生親社會行為之間的相關性不顯著。
不同的性別角色的人會有不同的自我認同感,而且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當然性別角色的定位沒有好壞之分,但由此研究來看不同性別角色的人會有不同的自我認同感,然而不同的自我認同感又往往會影響個體人生發展軌跡,從而也就不難看出一個人的性別角色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發展歷程。不同的性別角色與親社會行為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也就是說明一個人的性別角色會影響一個的親社會行為,由此,性別角色的研究對現實社會的和諧發展也就具有了指導意義。然而在研究中我們也發現大學生的自我認同感與親社會行為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這并不難理解,個體較高的自我認同是更高的自尊和自信,而不受制于外界的評價,親社會行為更多的是得到外界的較高的評價,而這些評價卻不能成為判斷一個人自我認同感高低的標準,所以兩者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也是合情合理的。
大學生不同的性別角色類型對自我認同感及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之間的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未分化性別角色、單性化性別角色及雙性化性別角色在自我認同感和親社會行為上都存在顯著性差異。
從研究中,我們發現未分化的性別角色類型與單性化性別角色類型及雙性化性別角色類型不論是在自我認同感還是在親社會行為上都存在顯著性差異,但是男性化性別角色類型與女性化性別角色類型不論是在自我認同感還是在親社會行為上都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也就進一步說明了不同的性別角色類型的人會有不同的自我認同感和不同的親社會行為,也就具有了不同的社會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