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衛生學校 云南文山 663099)
合作學習模式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起源于美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較為成熟。我國在課堂教學中開始引入小組活動為20世紀90年代,之后開始逐漸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相比之下,我國合作學習模式起步較晚,但其發展較快,現階段,合作學習模式已經廣泛應用在各個學科、各個階段的教學中,且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實施合作學習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現階段,很多學生都存在學習興趣不足、學習目標不明確的問題,且認為自身懂得操作電腦,懂得使用互聯網,認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并無實用價值,作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師,必須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計算機課程的重要性,懂得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具體含義,對此,必須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小組學習,可以讓學生之間做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在合作學習方式下,通過組織教學活動、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可以讓學生會創造力得到進一步增強[1]。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主要是由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此種教學模式無法保證學生參與意識,無法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教學改革中,著重強調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相互協作探究新知,并在完成任務進行自主創新,也就是說,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創設出的教學環境將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為中心的,通過對合理設計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內容,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并推進該項課程的教學改革。
(1)活動設計
針對筆者所在學校某班進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合作學習實踐,實踐教學內容為Word排版,制作校刊。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可以將其分為五個部分:①準備階段。講授課程,讓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并明確下一單元小組合作學習基本任務。②分組階段。依照班級情況,以4~5人為單位將班級分為多組,小組內包含基礎能力較好和基礎能力較差的同學,依照教學單元進行情境設計,即制作校刊,并提供給學生前幾屆優秀學生作品。③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部可以完成角色分工,主要為組長、匯報員、記錄員、檢查員與評論員,進行資料收集、內容撰寫、腳本編排、小組討論,并提交結果。④成果共享。教師組織學生對各小組作品進行討論。⑤組間交流。讓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并進行總結反思。在課程結束后,通過網絡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主要內容為“合作學習是否可以幫助你學好本節課?”“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是否有趣?”等。
(2)結果表現
經過實踐教學,結合課后學生對調查問卷的填寫情況,可以發現此種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實施合作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其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①學生學習質量得到提升。在實踐課程中,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讓學生之間實現課堂有效交流,通過分工協作可以完成小組任務,進而讓學生學習難度降低,保證學習質量。在此種合作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不再占有主導地位,而是對學生Word排版過程中進行適當指導,可以讓學生在合作體驗中建構知識體系。②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在校刊制作小組合作學習中,其學習難點是學生如何利用所學word知識完成更深一層的排版設計工作,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協作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知識運用能力以及設計能力得到提升,可以讓學生學習興趣得到充分激發,對其結果進行分析,全班所有合作學習小組均完成了排版設計工作,且有兩三個小組校刊排版質量較高,可以作為優秀案例。在課后詢問中,筆者發現完成優秀校刊排版小組中,其設計理念并非產自成績優異的學生,而是兩名成績一般、且平時不喜歡發言的學生提出的。
(1)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行為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保證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實施合作學習的效果,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學生動手實踐習慣、表達交流習慣、反思總結習慣、獨立思考習慣的培養予以重視,需要對不同年齡學生、不同習慣學生做到深入了解,讓合作學習小組之間可以體現出同質性,讓合作學習小組內部可以體現出異質性[2]。
(2)將合作學習方法和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實施合作學習方法,不代表教師需要對其他教育教學方法予以拋棄,因此,教師需要明確合作小組學習的有效性,需要針對具體教學內容判斷是否應選擇合作學習方法。如果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條件與學生實際情況不適合采用合作學習方法,那么教師可以選擇依然使用過去常用的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結合筆者實際教學經驗,可以對其方法選擇依據進行總結,通常情況下,如果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綜合性,且較為復雜,可以選擇小組合作學習方法;如果教學內容較為簡單,學生可以獨立完成學習內容,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教學方法或是傳統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實施合作學習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明確任務、分配角色、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共享、組間交流等方法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保證學生學習質量、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為確保合作學習開展效果,還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行為習慣,并根據教學內容、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