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城市服務技師學院 山東煙臺 264000)
高校音樂教育旨在發掘學生的潛能,通過學習具有良好的審美價值觀念,成長為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人。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只注重理論和技巧的傳授,忽視了審美取向價值的培養,導致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自身缺乏判斷力,容易受到新思潮的影響,使得對音樂的理解存在不足之處,所以要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全面提升高校音樂教學水平。[1]
音樂通過優美的旋律讓學生產生愉悅的感受,有助于提高大腦思維的活躍度,從而激發出創新的意識。欣賞的過程中可以領略到音樂的魅力,與自己內心產生共鳴,真正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培養看待事物的正確態度。強大的感染力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發揮出豐富的想象力,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有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學生的思維需要開發,因此教師要抓住他們的身心特點,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引導,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并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創造力是非常重要的,是前進中強大的動力支持,有效實現自身的突破。[2]
學生對事物的喜好往往依據個人的主觀感覺,不會對其進行深入的了解,所以經常會有不正確的認識。教師要選擇優秀的曲目,帶領他們走入藝術的殿堂,感受到其中的美,實現情感上的交融。作品中一般會體現出優秀的思想品質,例如團結友愛、頑強拼搏、樂于助人等,可以讓學生受到積極的影響,不斷地完善自身。精神上感受的美好會傳遞到心靈中,轉化為一種強大的力量,擁有健康樂觀的心態。審美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會對音樂有深層次的理解,不斷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高校為了獲得更多的生源,分別開展特色的音樂課程體系,主要是傳授不同的音樂技能,嚴重忽視了人文內涵的培養。在這種機械化的學習模式下,學生只會簡單的操作,根本不理解其中蘊含的思想,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如果只重視技能的訓練,缺乏一定的音樂修養,會使得演奏過于死板,很難流露出真實的情感。另外高校將音樂技能作為考試的主要項目,直接決定了音樂學習的水平,因此會投入大量的時間,覺得人文內涵無關緊要。要積極的改變這種現狀,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自身的藝術造詣。
受到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對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比較重視,認為學習音樂就是放松身心,并沒有太大的作用。課堂中教師只是讓學生聽歌曲,沒有對其全面的講解,對其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達不到真正的目的。雖然一節課都在學習,但是學生都抱著玩的心態,沒有意識到其中的文化內涵。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音樂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可以促進自身健康的成長,能夠形成審美價值觀念。要突破原來基礎上的限制,要對音樂充滿熱情,在欣賞的過程中實現心靈凈化,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為今后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音樂教育中一般會滲透道德的內容,主要目的是為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規范他們的行為規范,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這對學生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審美,如果道德學習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就會偏離正常的軌道。因此要將重點放在審美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會接受各種美的觀念,自然也會自主學習道德品質,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創新優化策略,將學生從原有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在音樂中獲得美的感受,避免德育化傾向嚴重對學生造成的影響,不斷地改善學習效果。
高校音樂教學已經開始重視審美取向價值的培養,但對此沒有形成深刻的認識,感覺不到具體的作用,因此重視程度會慢慢下降。每個人的學習能力和基礎情況都是不一樣的,教師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導致課堂效果不佳。審美取向價值培養不能強行的灌輸,需要潛移默化的影響,大部分教師沒有對此引起重視,教學手段過于死板,根本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要結合音樂審美教學的特點,采取切實可行的策略,調動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加自覺的投入進去,學習中獲得美妙的體驗。[3]
教育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需要雙方的有效配合,才能取得顯著的效果。但是大部分學生不理解審美教育,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無法吸收,導致課堂效率低下,他們自身并沒有太大的興趣,教學任務很難完成。審美教育是比較抽象的,再加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無法準確的去理解,不知道如何去學習。由此可見,為了實現師生之間的配合,要強化學生的審美意識,明白它對自身帶來的好處,提高學習的興趣,推動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要進行深入的了解,掌握每個人的情感需要,采用針對性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審美教學效率。
音樂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演奏、歌唱、表演等形式上,要挖掘出其中的文化內涵,陶冶學生的情操。例如可以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明白其主要表達的情感,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自主的學習,通過探究發現其中的奧秘,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內心會充滿動力。同時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發現每個人身上的優點,調動起對音樂審美學習的積極性,從感官、認知、情感上獲得深刻的體驗。知道音樂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蘊基礎上,這樣才能永葆生命力,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高校設置的音樂課程比較固定,主要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滿足家長期望,完全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相同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處于同一水平層次,對音樂已經形成定勢思維,缺乏自己獨特的見解。要讓課堂變的更加自由和開放,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創新,用發散的思維看待問題,這樣得到的答案會更加全面。課堂上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對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及時的肯定,增強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自信心。創造性思維會得到新的東西,總結出豐富的經驗,在音樂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高校音樂教育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地創新完善自身,這樣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要堅持以審美為核心的理念,學習先進的教學模式,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實現靈活運用,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習質量。音樂包括語文、歷史、地理等各學科的內容,所以要進行有效的整合,豐富學習的內容,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要發揮出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多媒體來展示課件,聲音、圖片、視頻的形式會增強教學效果,加深在腦海中的記憶。要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才能培養出全面型的藝術人才。
正確的審美取向對人有促進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明辨是非、懲惡揚善,實現健康的成長。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去發現身邊的美,例如秋天的落葉、清澈的河水,盛開的桃花等,這些都是美好的景象,讓人產生美的體驗。所以要提高學生的感知力,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審美能力會轉化為一種強大的動力,達到對任何事情都抱著樂觀的心態,用正確的價值觀去評判。當然教師要合理的引導,幫助學生減少前進道路上的阻力因素,受到音樂審美的積極影響,彌補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變得更加優秀。
音樂審美教育只停留在課堂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不斷的拓展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從社會性目標找出可以引導學生培養審美取向價值的因素,例如要遵守交通規則、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讓座、撿起地上的紙屑等,雖然都是小事,但卻彰顯出一個人良好的修養。要將其引入到音樂教學中,讓自身內涵變得更加豐富,從藝術層面上升到社會層面,不斷拓展審美的范圍。音樂審美取向價值培養是完善的一個過程,通過采納不同方面的理念,提升自身的審美訴求。充分挖掘出一切美的因素,為音樂教學更好的服務,不僅可以開闊學生視野,而且有利于優化知識結構,增強音樂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高校音樂教學審美取向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對以后學習生活有指導作用。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手段,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進行有效的審美取向培養,不斷提高自身藝術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