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慶
(青海省海西州茫崖行委中學,青海)
新課改的發展給如今的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因此,為了適應現今教學形勢,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積極思考如何將自身教學向“生活化”方向轉變的問題。
傳統的教育模式有些過于偏向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在這一模式下,教師的授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關聯并不大,所以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遷移運用的能力。此外,當前數學教材上的內容設置也有些偏離學生的日常生活,以至于很多學生學起來有些吃力。因此,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教師有必要轉變傳統教育觀念,主動加強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要知道,任何學科的創設都要基于生活,數學也不例外,所以將數學與生活“同化”,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因此,這就要求現今的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積極觀察生活、觀察學生,與此同時還要積極與其他數學教師進行教研,把課本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生活化處理,借此來提升自身教學的有效性。舉個例子,在學“克和千克”時,教師就可以拿生活中常見的實物來舉例,比如蘋果大概200克左右、口香糖大概3克左右、常見的那種袋裝的洽洽瓜子大概是100克左右、兩瓶礦泉水大概1000克左右……利用這樣的方式,學生不但能充分能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與此同時,還能引導學生積極觀察生活,并將數學里的概念應用在生活當中。
有關資料表明,要想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管用的辦法就是要找出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學習材料。而將知識進行“生活化”處理,就能很好地實現這一目的。小學生因其年齡特點,總是會對生活中的各種事情感到好奇,所以,將數學知識“生活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學生的共鳴,進而能引導他們主動地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因此,教師就不妨以此為切入點,精心設計教案,不斷總結,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內容,以使自己的教學更加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此基礎之上,教師還應自覺、主動地利用課余時間去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小常識,并以此為根據,將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抽象、枯燥的知識處理成切實可見的實際生活案例,借此來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這門科目的魅力,進而能有效地調動起學生參與數學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舉個例子,教師在講有關“比例”的概念時,不妨利用身邊的實際案例來幫助學生學習,像是人的頭顱和身長的比例是一比七,腳的長度與身長的比例同樣是一比七,人們的心臟和拳頭是同樣大小的,比例是一比一……通過引用這樣的案例,學生不僅能學到數學知識,還能掌握很多生活常識。而利用這些常識,學生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比如說學生要買襪子,他大可不必脫鞋試穿,只要將襪子繞拳一周即可,因為人類拳頭的周長和其腳底長大約是一比一的關系,所以通過這種方式來買襪子,幾乎不會有太大的誤差。此外,利用生活小常識來詮釋“比例”是非常貼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的,不僅能激發他們的好奇,還能讓他們在上課時更有動力。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總習慣于用“滿堂灌”“一言堂”的方式進行授課。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學幾乎變成了教師的單邊活動,學生大多只能被動地去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這種枯燥、單一的教學方式,非常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新學的數學知識,因此,長期以來,很多教師的教學效率一直都無法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很容易對數學產生抵觸心理。雖然小學數學所涉及的內容都是一些基礎性的知識,但是相比較于其他科目,它到底還是有著一定的抽象性,所以教師要是不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做出一些改變和優化,那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必然會大大降低。對此,教師不妨采用將數學知識“生活化”的方式來處理。通過生活中的實物來輔助學生理解教材里的數學概念,比如,在學“觀察物體”這一節時,教師大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體圖(像是汽車、輪船、飛機等)給學生看,并讓學生根據自己所看的角度在紙上大體地畫出輪廓,借此來鍛煉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這樣做的效果要比單純地讓學生利用課本做練習好得多,與此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生活中常見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總而言之,將小學數學“生活化”有著諸多裨益,不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與此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活學活用、遷移運用的能力。所以,要想搞好小學數學教學,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備課,以實現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良好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