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喬喬
(萊陽市高格莊中心初級中學,山東 煙臺)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研究人類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的學科,在滲透德育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十分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作為地理教師要在教學中實施德育就是要充分發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地理教學之中,而融合德育的地理課堂會更加散發出它的學科魅力。
愛國主義情感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情感。在學習中國地理之前,我就對學生說:“我們現在能夠安靜地坐在整潔的教室里安心的學習,包括現在你和家人過著的安逸的生活,這些都是因為我們身后有一個強有力的祖國為支撐,我們要感恩祖國,熱愛祖國,那么愛國就要很好地了解和認識我們國家,將來你們要把我們祖國建設得更強大!”這一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導入,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不僅進行了德育,還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科教學,一舉兩得。
初中地理教材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素材非常豐富,既有介紹我國秀美山川、地大物博的自然地理,又包括當今中國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和世界強國地位的認識。比如教材中提到中國是世界制造業大國,現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一帶一路的開通加強了我國與西方國家的經貿聯系,這些都是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滲透愛國主義情感的良好素材。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進行充分利用,在讓學生了解我國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還要讓他們清楚地認識我國當前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比如:在我國自然資源的認識和學習中,既讓學生認識到資源總量豐富,又要讓學生明確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已經出現了資源短缺的狀況;還有在中國的《工業》一節的學習中,既要讓學生認識到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又要讓學生明確,我國工業在技術水平上和遠不及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這樣在讓學生明確我國國情的基礎上,激發他們愛國主義熱情,增強學生的危機意識和責任感,提高他們努力學習報效國家的民族使命感。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能夠科學、充分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探索和遵循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地理課程是和人類社會密切相關的一門學科,隨著地理課程的學習,學生慢慢開始認識和理解身邊的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認識到不同地區的環境差異;也認識到人類的生產生活和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明確當今世界的巨大成就就是人們在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但是同時更應該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大自然能夠創造文明,也能夠毀滅文明,給學生列舉現實存在的諸多事例,讓他們明確當今被破壞的自然環境正給我們人類警告:沙塵暴、霧霾、廢氣、廢水肆虐;潔凈的空氣、水、藍天慢慢被吞蝕;變暖的氣候改變著我們生存的環境,人類的貪婪正一步步摧毀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讓學生清楚地了解我們生存的世界面臨的現狀;認識到環境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到如若不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物質財富再多,人類也將會自毀家園,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環境觀。
“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在學習《多變的天氣》《土地資源》《水資源》《河流》等有關生態環境的課時,我都會讓學生搜集列舉我國及世界所面臨的相關生態環境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讓他們了解和關注生態環境問題,從而激發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讓他們思考、解決,影響他們的思想、行動,以培養他們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
教師通過對不同地區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特征的學習,讓學生從地理的視角出發,認識和欣賞我們的世界,教師應該注重滲透給學生正確的地理觀點。正確的“人地觀”包括自然觀、種族觀及世界觀等。正確的“人地觀”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因地制宜的思想內涵,認識“一方水土一方人”,知道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必要性,初步形成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在進行《人口和人種》《民族》等課節的教學中,我都會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種族,人人平等,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更有利于形成學生博愛的人格;正確的因果觀,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科學地解釋各種地理事物、自然現象的因果關系及其他相關聯的影響,提高對不同事物發展變化的預測能力和推理能力。這些正確地理觀點的形成,能指導學生正確的認識世界,利于他們將來科學地改造世界,也會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學科價值和德育力量,若能夠通過地理學科的學習,培養出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良好公民,對學生自身和社會發展都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