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鳳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天鵝湖校區)
物理實驗現象總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并且產生對其探索的熱情,因此,在進行浮力知識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借助與浮力相關的實驗現象進行課前知識引入。將實驗應用到初中物理教學中,在課堂導入環節中,能夠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引導學生主動對知識去探索。為了使學生能夠在課堂導入環節對所學知識感興趣,教師設定這樣的教學情境:教師先出示三個橙色同規格的乒乓球,一個裝有水的水槽,向學生提問:“將乒乓球放入水中松手后,會出現什么情況?”學生一致回答會浮出來。接下來,教師開始進行實驗,一次將三個球放入水中,出現一個漂浮、一個懸浮、一個沉底的現象。教師再次提問:“為什么三個乒乓球在水中的狀態會不一樣?難道這三個乒乓球所受到的浮力不同?”帶著這樣的疑問,教師開始進行浮力內容教學。初中物理教學課堂導入需要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將所要教學的物理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互結合。并且列舉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理知識運用案例。從實際出發,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并且對課程充滿期待[1]。
教師將學生分成四組進行實驗分析,在課前引入環節中學生開始反思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有些學生認為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輕重有關,理由是輕的木塊能夠在水中浮起來,而金屬塊則沉下去。而有的學生認為浮力的大小與物體體積有關系,輪船體積大,在海上能夠載很多貨物,說明其所受到的浮力大。有的學生認為浮力大小與物體侵入液體的深度有關系。還有的學生認為浮力大小與液體密度有關系[2]。
在學生的以上猜想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實驗。
師:既然同學們認為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上述因素有關系,那么和其中一個因素有關系還是和其中幾個因素有關系呢?采取何種實驗法呢?
生:控制變量法。
師:對,讓探究的因素變化,而其他因素不發生變化。
在教師與學生進行討論之后,教師將學生分為四組,進行分組實驗。第一組,學生將金屬塊分別浸沒在水中和鹽水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浮力,當浮力一樣,則說明浮力與液體密度無關。反之,有關系。第二組,將鐵塊的一半和全部浸沒在水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浮力,當浮力一樣說明與物體體積無關系,反之,有關系。第三組,將一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態,分別浸沒在水中,如果彈簧測力計所測量的浮力相同,則說明浮力與物體的形狀無關。第四組,把體積和形狀都相同的鐵塊和銅塊都浸沒在水中,測出浮力大小。如果示數相同,則證明浮力大小與物體密度無關。在以上四組實驗中,學生都比較積極地參與到實驗中。當實驗結束之后,學生進行問題探討,并且進行小組與小組之間的溝通,最終將總結出來的結論向教師報告[3]。
從以上的教學互動中能夠發現,實驗分組互動式教學模式實際上將學習生活中的抽象問題具體化,在問題轉化的同時建立相應的實驗模型,形成與書本上知識相關的物理實驗問題。
由于初中物理教學對于初中生而言難度比較大,教學內容比較抽象難懂,很多學生在教學中感到迷茫,借助微課進行教學課程設計,首先需要在教學問題引入環節中,注意教學的難度降低、教學的梯度設置、教學的角度分析以及教學廣度。微課在初中物理課堂上的應用,需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問題創設,注重學生學習的差異性。為了開拓學生的思路,實現知識的遷移,教師在課下借助微課教學平臺,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浮力知識。教師指出阿基米德原理同樣適用于氣體,此時,F浮=G排液=m液g=ρ液gV排中的G是指物體所排開液體的重力。啟發學生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釋氣體浮力演示實驗中的氣球充氣后木桿右端上翹的原因。然后與課堂上所引入的實驗相互結合,引導學生進行三個小球浮力大小關系分析。難度過于大的問題雖然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但是卻不利于教學,因此,微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應當把握難度,問題的設置要適當。
綜上所述,在本文中研究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浮力相關的知識教學,以鼓勵學生、啟發學生思維、開拓學生思維為主,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借助與浮力相關的實驗現象進行課前知識引入。將實驗應用到初中物理教學中,在課堂導入環節中,能夠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在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合作。
[1]張旭東.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浮力相關知識的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8.
[2]顧友年.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物理中浮力相關知識的教學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4(32):73.
[3]苗玉軍.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與信息技術整合的評價[D].山東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