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慧
(吉林省梅河口市新合鎮中學)
三尺講臺上的教師不僅要把課講好,還要善于觀察學生上課、做實驗以及做作業的情況。很多初中化學老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暴露出一些漏洞,發現問題要比解決問題重要,筆者將針對初中化學教學問題進行詳細概述。
一上課就有人昏昏沉沉,或是四十五分鐘全程都帶著一雙“迷茫”的眼神在云里霧里徘徊,這樣的課堂現狀在諸多化學老師看來已經是習以為常。很多學生對化學這門課程都帶有“偏見”——他們認為化學要學習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這些都是他們之前從未聽過的,加上還要記憶化學元素周期表,很多學生都會在自己的潛意識里把化學當做是攔路虎,從而加大了學習這門課程的阻力。在教學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會過來跟我說自己現在一打開化學書就像是打開了一本“天書”,在預習的時候看不懂里面的含義,真正上課的時候就會有一種抵觸感,無法緊跟老師的步伐。化學課上的探究與學習其實都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比如,我們在給學生講解“空氣”的時候,先要說明“空氣”對每個人存活下去的重要意義,然后再告訴學生空氣的恒定組成部分為氧、氮和氬、氖、氦、氪、氙等稀有氣體,它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但是由于很多教師都不重視教授的“鋪墊”,導致大部分的學生喪失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在上課鈴聲響后教師可以先提問學生一個問題:“在空氣中我們呼吸時最需要的是什么?”“氧氣。”由此引出氧,之后再分別介紹空氣中其他成分的意義。比如說介紹氮的時候就可以引入氮的惰性廣泛用于電子、鋼鐵、玻璃工業,還用于燈泡和膨脹橡膠的填充物,工業上用于保護油類、糧食,精密實驗中用作保護氣體。只有把教學的內容與生活掛鉤,才能逐漸消除學生對這門新課程的恐懼感,等到學生的興趣被帶動出來之后,他們自然會發現化學課以及化學實驗會帶給他們無窮無盡的樂趣。
很多學校配備的化學老師都是不符合正常課業運轉的,由于一周每個班的化學課程只有兩節課左右,學校就會給四五個班級只配備一個化學老師。這樣一來,雖然老師每周的教學課程的數量達到了學校的要求,但是好幾個班只有一個化學老師,勢必會降低教師的工作效率。因為帶的班級比較多,作業的批改也成為一個大問題,部分教師甚至讓學生自己做作業,之后自行對答案批改。這樣雖然也讓學生學到了知識,但是教師同時也失去了第一時間找到學生學習漏洞的機會。查漏補缺的最佳時間就是在上課之后的第二天,這個時候學生通過作業、習題已經大致了解所學內容,但避免不了他們還有一些困惑。這些問題都會反映在每個人的作業本上,因為師資力量的不足而導致學生錯過最佳的“溫故而知新”的機會,這也是導致很多學生化學成績一度低迷的原因之一。
化學這門課程注重“實驗出真知”。只有學生真正動手動腦,才能發現不同化學物質發生的化學反應。通過做化學實驗也能夠加深學生對化學公式的記憶,比如,在學習高錳酸鉀制取氧氣這一課時,我們可以把學生帶到實驗室給他們介紹相關化學實驗所需要的器材,依次讓酒精燈、試管、單孔膠塞、導氣管、鐵架臺、試管夾、集氣瓶、水槽登場,每個儀器的作用、屬性都給學生介紹清楚之后再開始一步步教他們做實驗,在這個實驗過程中運用到的化學反應原理是把高錳酸鉀加熱之后分解成錳酸鉀和氧氣,實驗做完學生就能真真切切體會到這個化學方程式的真正含義,由此加深對它的記憶。
很多家長都很看重學生的語文、數學、外語的成績,由于化學課在初三才開設,對于它的緩緩“登場”,學生和家長都沒有太看重。學生接觸化學的時間較其他科目晚一些,重視程度也隨之降低。化學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也低于其他科目,這就加深了學生以及家長的偏見,這種偏見會嚴重導致偏科現象的出現。比如說回到家之后應該在數學上投入一小時,化學上投入四十五分鐘,由于對這門課程的不夠重視,自然會降低在上面學習的時間,最終變成學習數學七十五分鐘,化學只有半小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每個人的投入和產出都是成正相關的,只有抽出一定的時間去認真學習,摒棄對科目的偏見,才會在學習上進步。
在接觸到化學這門課程的時候學生都已經到初三了,每個人都在積極應對著中考,緊張的學習生活下也要保持冷靜理智的頭腦,不要因為外因(師資、設備)導致自己在化學課程上失利。歌德曾經說,目標越接近,困難越增加。但愿每一個人都像星星一樣安詳而從容地不斷沿著既定的目標走完自己的路程。這與我國古人所倡導的“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謀而合。只要抱著平常心,積極樂觀地去面對每一門科目,揮灑過的汗水最終一定會有所回報。鑒于初中化學的教學問題,相關教育部門、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學生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改善教學環境,讓化學不再成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