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秋穎
(前郭縣蒙古族中學,吉林 松原)
寫作能力是體現學生語文水平的一把尺子,而作文又是大多數學生語文學習中的弱項,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就成了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總結出了以下這些方法。
作文寫作本質上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在作文寫作的時候學生往往會使用一些寫作技巧,這是學生寫作的必備技能,但最有效的寫作方式是對內心真情實感的闡述,是對真實事物的理性認知,因此,學生在進行作文寫作時要注重說真話,拒絕說空話、假話。真話是發自內心的,假話是言不由衷的,而現在我們的學生寫作文有幾句話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呢,往往是沒有什么真情實感,空話、套話連篇。所以告訴他們,每次寫出了什么,都要捫心自問,這是我的真實想法嗎,是我的真實情感嗎。更重要的是要允許他們寫不好聽的真話?而不是好聽的假話?怎樣讓學生寫不好聽的真話呢,我的做法是讓學生寫老師的缺點,必須寫,一方面,強化學生寫“不好聽的真話”的意識;另一方面,學生也會考慮“這不好聽的真話”的措辭和語氣,習以為常了,寫“好聽的真話”,自然更得心應手。
老師們往往很重視作前指導,而講評卻做得遠遠不夠,殊不知這樣的指導恰恰捆住了學生的手腳和大腦,禁錮了學生作為一個鮮活的人的富有創造性的言語活動。所以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要有耐心,一步步地教,以學生為重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上好講評課,要帶著研究的眼光和心態來,研讀學生的作文,同時還要做三件事:第一,欣賞。對于寫得好的地方,老師要給予熱切而真情的贊美,還要評出精彩在哪里。第二,挑毛病。挑出整體中的共性問題,每次講一兩個典型病例,先治“大病”,再治“小病”,久而久之,學生的毛病就會越來越少了。第三,訓練。有什么問題,練;這個問題解決了,解決下一個問題。學生有什么優點,一起練,練好了,出現新優點,再練。作文,就這么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不是寫得多就能寫得好。學生寫了一篇又一篇的作文,卻都是在低水平重復,寫得再多也白搭。一個月寫好一篇文章,比一個月粗制濫造地、胡亂應付寫四篇,成效要好得多。要讓學生一次次地“改”,直到“改”到再也“改”不出來。這樣,每一次都是提升。怎么“改”?先讀,看讀得順不順,準確不,別扭不。但是只靠“讀”是不行的。不少毛病,學生再怎么讀、再怎么念,也讀不出來、念不出來。所以還要給學生的毛病歸類。一個毛病一個毛病地找出來,命了名,指著叫學生認,學生腦子里的“病案”多了,修改自己的作文時,才能改得清楚明白。另外一些教師認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實踐給學生看,學生才會有感覺,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閱讀是學生詞匯獲取的來源,也是學生探尋寫作方法的途徑。因此,我們要讓閱讀真正發揮出對寫作的作用,而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由閱讀而引發的寫作要是完整的,碎片化的寫作達不到提升寫作水平的作用。閱讀教學不能只是欣賞,要給學生抱負和行動的沖擊,要有一種強烈的寫作感,要成為讓別人來“欣賞”的作家。寫出一篇好文章給人帶來的影響遠遠大于讀一篇好文章對人的影響!閱讀教學還要在學生讀懂文章基本意思后,帶領學生去弄明白文本的意思是如何用語言表現出來的。那么我們選擇什么樣的書來讀呢?尋找與自己的個性、表述風格、氣質相近的書,就像林語堂認為的那樣,在不同的階段不斷發現屬于自己的作家。發現了屬于自己的書,就相當于找到了寫作上的師傅。在不斷的閱讀與學習中,寫作能力得以不斷提高。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實踐,確實為我的寫作教學帶來了收益,要想讓學生的寫作水平獲得長足的進步,對這些方法的運用必須堅持不懈,同時還要多方借鑒、不斷突破,努力構建屬于自己的作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