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東
(廣東省珠海市夏灣中學)
初中學生正處于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階段。所以,初中的德育尤為重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德育工作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特別是網絡的普及,給德育工作帶來很大的挑戰。傳統的灌輸式德育已經再不適合于現在的學生。主體性德育受到了廣大德育工作者的關注。
主體性主要是指人在交往過程中所體現的獨特的、自由的、創造的個體屬性。德育是指通過有計劃、有目標的教學活動,來提高人的道德品質實踐活動。主體性德育是指教師和學生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道德環境要求下,通過創建自由平等的教育環境,引導學生對道德原則和德育內容進行理性思考,并產生情感體驗,自覺地做出合乎道德的行為選擇的教育模式。
現在的初中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他們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喜怒哀樂作為行為標準。他們不再對教師言聽計從,而是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并有了自己的認識。他們想要成為世界的主人,表達自己的觀點。然而市場經濟帶來的種種不良社會現象,對于心理不穩定、思想不成熟的,對消極事物缺乏判斷力且好奇心強的初中生來說,如果沒有教師加以引導,會對他們的道德產生消極影響,甚至走向犯罪。
教師在實施德育的過程中常常將“為人民服務”“舍己為人”等教條灌輸給學生,這些大而空,脫離學生實際生活的教條使得德育課堂遭到了學生排斥。教師簡單地將國家或學校對學生的道德要求作為唯一的道德標準束縛學生,機械地灌輸給學生的道德知識和道德觀念只會使學生疏遠教師。學生無法在德育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好的道德規范是要內化到學生的道德品質中的,而不是游離在學生本體以外的附加物。
很多德育工作者將主體性德育的焦點放在了“主體性”上,一味地強調主體性而忽視了學生與環境的整體性。教師過分地夸大了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學生絕對的自主權和選擇權而忽視了德育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社會化的特點。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學生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是處于一切整體關系之中的。在主體性德育中,德育的功能和價值是優于主體性而存在的,所以,學生主體性的引導不能脫離社會環境,更不能忽視德育。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現實中初中學生的主體性德育效果不理想,尋求可行而有效的主體性德育途徑是我們每個德育工作者的責任。下面,筆者將談幾點主體性德育實施途徑。
在傳統的初中德育過程中,教師都占有主體地位,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而學生對教師的話語一般都是順從、服從,即使有不同的想法,也很少辯駁。在這種不平等的關系中展開的德育活動意味著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所以,要實現初中生主體性德育首先要把話語權還給學生,讓師生能夠在平等的關系下對話。在平等關系中,學生才可能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和對事物最直觀的看法。教師才能夠了解學生真實的心理狀態,以便于采取更合適的教學方法。
在傳統的德育模式中,教師認為學生只要接受外界的道德規范并且內化到行為之中去就可以了。但是,實際上初中學生對社會道德和社會規范都有了自己的期許。因此,教師在德育的過程中要將學生作為主體,引導學生對道德進行認知和判斷,并讓學生明白,要對自己的道德判斷承擔相應的責任。案例分析法和小組討論法能夠吸引學生作為一個主體對道德事件進行評判。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結合社會關系、倫理道德、行為規范進行綜合分析。教師只需要引導學生理性地、多方面地思考問題即可。
初中學生的道德形成一方面來源于家長和教師的教導,另一方面來源于生活的體驗認知。因此,初中的德育必須回歸到生活中。通過真實案例創設情景,使學生產生代入感。在道德活動中產生不同的情感,仿佛他們就是道德事件的主人公。但是,真實道德事件的各種價值沖突、道德困惑,需要教師去引導。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逐漸形成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的能力。
德育是系統而長期的工程。時代在變,生活在變,我們的學生也在變。所以,教師需要更新自己的德育理念,改變德育方法,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張艷新,鄭永廷.和諧社會視野下主體性德育的價值反思與范式轉換[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07(12).
[2]郭風志.德育文化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229.
[3]李杰.論體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