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世偉
(武威第十中學,甘肅 武威)
我們知道,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師的第一項修煉,具體表現在能夠讀出文本的味道,善于品味、想象出文章背后所隱含的東西。因此,要想上好語文課首先要從解讀文本開始。我在聽《云南的歌會》時,就充分地感受到這一點。教師A通過多形式朗讀、多角度探究、多感官聯想,讓學生整體感知文章。
首先抓景物描寫,如“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再如“在晨光熹微中叫個不停的花茸茸的戴勝鳥,互相應和的伏在草叢后的云雀群……”這樣的描寫就像一幅水墨畫。學生通過讀,從視覺和聽覺、動景與靜景描寫中,看到了作者對原生態環境的還原,充分地感知人與自然之間淳樸、本色的美。
其次抓人物描寫,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淋漓盡致的生命頌歌,呈現了人性美。如文中關于“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的描寫,抓“理理”“拍拍”“笑笑”等動作,感知唱贏之后的自豪感。年輕婦女的肖像描寫則抓“黑中透紅”“毛藍”“銀片蔥綠”“繡花透孔”“油光光”這些詞語,讓學生感覺到生命的活潑和這個民族悠久的歷史,感知到人物健康、樸素、開朗、活潑、豪爽、自在的人性美。通過以上環節,學生真正走進了文本,從整體感受到了細膩深沉的美。
教師B通過精讀,讓學生充分感受文章所表現的人物美、環境美、風俗美,讓學生體會每個場面的描寫特色,理解三個場合在寫法上的側重點,探尋作者的寫作規律,在品味賞析中感悟、領會寫作技巧,歸納寫作方法。如教讀《山野對歌》,重點讓學生賞析人物的動作、神態、外貌,領會傳神的寫人的方法;教讀“山路漫歌”,重點讓學生賞析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美環境的段落和句子,體會到準確的用詞、貼切的修辭、側面烘托等會使文章語言生動自然,充滿感染力,讓其掌握怎樣才能把文章寫得生動而富有感染力和怎樣通過寫景來表現文章中心的寫作技巧;教讀《山寨傳歌》重在讓學生理解場面描寫對表現文章中心的作用。整堂課中,既沒有拋棄文本,也沒有迷戀文本,而是依托文本活學活用。
我相信這種教學設計一定是個性化的,無人可模仿的。因為我們的教學構想來自內心對文本真實的體悟,獨一無二。
同課異構往往帶有競爭的意味,難免會讓上課的老師不由自主地揣摩其他同時上課的教師會如何設計教學方案,自己的設計是否精巧,課件是否精美,教學語言是否精準等。殊不知與其猜測同題教者的情況,不如靜下心來研究教學的對象——學生。一位優秀的教師在有了個性化的教學設想后,最重要的備課工作就是“回歸”學生。
曾經在參加“國培”時聽過西北師大附中老師的一節《秋天》教學觀摩課,最后的一位女教師是在所有的問題教師都上完這節課(用的是同一個班的學生)后,學生對這首詩有些麻木的情況下上的課。她從容淡定,面對學生循循善誘,不急不躁,引導學生從朗讀這首詩開始,與學生一起解讀詩,沒有精美的課件,沒有精巧的板書,也沒有優美華麗的語言,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學生身上。課后回想起來,看似信手拈來的教學環節卻處處體現這位老師的精湛技藝,學生的熱情慢慢地被點燃了,詩讀得越來越有味道,對詩歌情感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師生的交流也漸入佳境。所有聽課者都被老師的耐心、精心、誠心所打動。
課堂的精彩屬于學生,同課異構更是如此。學生的思考和智慧會將課堂引向更高境界,教學相長就這樣在課堂的一個瞬間內完成。
同課異構之所以成為教學競賽與教學觀摩的最好的形式,是因為它可以把一些教學的變量設定為常量,便于聽者比較、評價。課題相同,教學設計難免會有些相同或是相通之處,但對于相同知識點的處理,教師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了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做好詳盡的關于學生的“功課”,上好同課題,應該不會是難事,但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做最好的自己。如我在參加全市“新課改、新理念、新課堂”同課異構課堂技能大賽時設計了《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參與式教學方案。首先由“一鳴驚人”的故事導入,再由學生分角色朗讀表演,隨后進入“找三”環節。課文故事情節中有六個“三”,誰能找出來,背下來,板書就出來了。學生迅速地進入尋找句子的相應活動中,有六位同學踴躍板演相應的內容(三問—三答—三思—三比—三賞—三變),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我深感欣慰。最后讓學生在“三答”環節中模擬妻、妾、客人的語氣,一一傳達出情感,在三思、三比中明確進諫藝術——設喻說理和類比說理的運用以及分析鄒忌的人物性格,在三賞、三變的環節中分析出齊王的性格特征。整堂課呈現共同參與的多維動態學習方式,課堂松而不亂,有序進行,教學個性十足,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我們總是在看到別人處理得好的環節后羨慕不已,總想在自己教學中也嘗試一下,那么,一不小心很容易成了“東施效顰”。反思后發現,教學就像這多元的世界一樣,你之所以是你,是因為你的獨一無二,優點也好,缺點也罷,無人可以模仿的。
在教學中找到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你才會感受到教學的自由與快樂,才會將這種感受傳遞給學生,讓課堂個性飛揚,精彩不斷。
同課異構是我們每個教師都要研究的一個課題,同中求異,異中求變,變中才會不斷地前行,創造出更多美麗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