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騰
(山東省東營市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凱實驗學校,山東 東營)
國畫是我國一項社會藝術,其起源自華夏文化,在不斷發展和創新后,中國畫早已牢牢根植于華夏文化中。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素養以及審美意識和哲學觀念這一完善的藝術體系在國畫中展現,是藝術界的特色,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驕傲和瑰寶。鑒于我國民族文化的這一優勢,把其和課程教學結合,定可發揮我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影響,以藝修人,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文化底蘊。因此,在校本課程中可傳承國畫教學,在學校開設國畫教學相關課程,弘揚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增強學生人文素養和民族精神等。
國畫滿足當下社會教育以及國家民族文化的發展和生存需求。在教學期間,把學生放在主要教學位置,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傳授學生美術基礎知識與技能,注重學生的情感發展以及成長價值的體驗,利于實現學生和諧、全面發展目標。此外,國畫教學也在實踐中、在學生感受和體驗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國畫教學注重對學生的德育,并把德育放在核心位置,可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以及人文素養。把民族精神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全部貫穿搭配于知識教學中,可提高學生的素養,強化學生的品德操守。
傳統國畫注重對事物所表現的內在精神和具體形象的表達。把畫、詩、書和印整合到一起,以此來表達繪畫者自身的志向和情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引導學生去學習我國優秀傳統藝術,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懷,感受民族文化豐富情感和深厚的底蘊。
例如:在教學期間,教師應引導學生去欣賞國畫大家齊白石的藝術作品,為學生講解文學作品的藝術內涵、風格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跡。告知學生國畫是我國的藝術精髓和國粹,注重神似,強化學生的使命感,使其意識到自身有責任去發揚國畫藝術。
國畫藝術之所以具備濃厚的藝術魅力,是因為墨在水中的應用能夠在宣紙上形成一種水墨相互融合的渲染效果。對于教師來說,在教學期間應引導學生去觀察這一暈染的效果和其帶來的美感,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可以切實感受國畫的美感。此外,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在國畫中領悟如何去做人,想要做怎樣的人,實現怎樣的人生價值觀等。如在欣賞鄭板橋與蘇軾等的國畫作品時,把知識點延伸到我國傳統國畫中,把“梅蘭竹菊”四君子這一傳統文化向學生展示,使得學生可以領悟到我國傳統文化體現淡泊、氣節、清遠和高潔等品質。把相關詩句引入教學過程中,使得學生領悟竹子這一國畫中體現的虛心、正直和堅毅的良好品質。
教師在教學期間,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深層次地開發國學價值,可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如在教學期間,教師可以穿插游戲,注重學生個體的發展,注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而后安排每個小組同一個命題,要求學生進行繪畫游戲,設計國畫作品。在作品初步成型后,引導學生去發表自己的見解,講述畫法的特點。而且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教學,為學生搜集當代君子代表如袁隆平、南仁東等人物視頻,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使學生意識到具備良好品德和高素質的重要性,增加其對國學的印象和了解,完善自身不足。此外,教學完畢后,教師要及時開展有效的教學評價工作,尤其要注重對那些可以大膽指出作品中展現暈染感染力的學生予以積極評價。
當下社會,國家較為注重傳統文化的發展,各個學校開設傳統文化教學課程,如語文教學中朗誦課程的教學,但此教學形式單調,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國畫課程的開發和建設,改變了語言課中傳統文化教學難的問題,教學期間校方可開設君子課,把國畫作為導向,以人文為基礎,以收獲的感悟作為終結。榜樣的理論是雄厚的,在君子課教學期間,教師可把歷史上的優秀文人墨客均贊揚過的梅蘭竹菊等作為教學主題,貫穿國學知識。如文人鄭板橋,其一生寫竹、畫竹,是一個典型的謙謙君子,教師就可在教學期間引入文人墨客,強化教學效果,使學生意識到國畫的價值。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校本課程中開設國畫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道德素養,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大目標。為了更好地落實國畫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傳承工作,在教學期間,也要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其感受民族文化蘊含,開設君子課強化國畫教育價值,選擇多樣化的形式進行教學,做好教學評價工作,利用國畫的情趣體驗增強學生感悟,為教學效果作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