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市禹村鎮實驗學校 山東泰安 271221)
班級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作為一線班主任,承擔著組織、引導、協調、疏導、溝通等日常管理工作,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全面和諧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通過建立良好的班級制度,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全面了解學生情況,多鼓勵學生,及時與家長溝通,可以幫助學生逐步增強集體意識,養成良好的習慣。同時,將班主任從繁重的管理工作中解放出來。
作為班主任,就要關心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首先,要對每位學生進行詳細了解,包括學生的家庭情況、生活習慣、脾氣性格等。只有充分了解了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才能夠在學習中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明白學生的生活需求,并及時進行幫助,使每位學生在學校和學習中能夠輕裝上陣,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在學習中更要對學生的學習難點進行了解,并與學生打成一片,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拉近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溝通習慣,在遇到困難時候能夠主動進行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對于小學生而言,沒有什么比得到班主任的表揚與鼓勵的事情更高興的了。班主任要善于利用鼓勵的作用,在課堂上要靈活掌握表揚與鼓勵的使用頻率,做到恰到好處,使其既能發揮作用又不至于使學生感覺到故意使用,以免使表揚和鼓勵變得普通化,失去其原有的作用與效力。班主任不僅要在學習中進行鼓勵,對于生活中的細節也要進行積極的引導與鼓勵。比如,學生在回到家后主動幫助家長做家務,班主任了解后也要對學生進行表揚,從而起到對其他學生的引導作用。
一般來說,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執行力,特別是在班主任鼓勵下,對于班級制度的執行能力是比較高的。作為班主任就要利用好這一優勢,制定相關的班級制度對小學生進行約束與引導,對于比較遵守的學生進行公眾表揚,樹立典范,在約束的環境中使小學生形成良好的紀律性。同時,班主任可以建立輪流班委會制度,讓每位學生都能夠體驗到管理班集體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增強小學生的責任心,并提高自主管理班級的意識,從而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管理素質與能力,為以后小學生的綜合能力及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家長是學生的第二個教師,家長要配合學校的教育,對學生進行教育。作為班主任要定期開展家長會,做到及時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并督促學生家長對自己孩子進行了解與管理。在家長會上,要對學生的積極表現進行表揚與鼓勵,對于學生在學校的缺點和弱點要進行保留,盡量采取私下交流的方式通知家長,以防打消學生的積極性。通過交流分析,使家長認識到自己對孩子管理上的不足,及時進行改正,從而能夠正確及時地引導家長對孩子的管理,為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基本保障。總之,班主任對班集體的管理對于農村小學生的影響非常重要。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應該是和藹可親的、責任心非常強的、對學生非常了解的、對學生的要求能夠時刻關心的教師。只有這樣,才能使小學生在學習生涯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全面人才奠定基礎。
情緒管理歷來是家長、教師所忽視的。對于情緒管理來說,教師和家長都應該充分重視起來,低段孩子也有了自我內心世界,每一個孩子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所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性格、喜好、脾氣、秉性,所以在低段的教學管理中,教師也要意識到對學生情緒管理,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形成自我情緒約束管理。學生的情緒是多樣化的,有的學生會因為自己一時的成績下滑而形成自卑的情緒,學習態度變得消極,而有的學生會因為自己一時考得好或者得到了老師的表揚而沾沾自喜,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細心觀察,了解學生的情緒狀態,進行積極有效的調整,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情緒。比如在教學管理中滲透正確看待各種失敗、成功的態度等,通過這些加以科學引導,幫助學生學會管理自我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