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香山中學 廣東肇慶 526600)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把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中也自然成了教學改革的另一潮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將高中英語教學的過程與信息技術恰當結合,可以突破許多傳統教學模式的障礙,使得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形象,也大大的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此次以高中英語課文教學為例,論述了信息技術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優勢以及如何恰當的將信息技術的優勢更好的展現出來。
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使用,主要指采用某種手段來進行教學,比如多媒體的使用,計算機網絡的使用,印刷技術的簡單使用等。高中英語教學的教學目標是在口頭和書面上能夠進行基本的英語交流,對于英語文章能夠大致讀懂所要表達的意思。英語閱讀在高中學英語的過程中猶為重要。
如果在高中英語老師開始講授一片英語文章時,首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加以介紹一方面能夠擴展學生的英語視野,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學生對于英語文章的濃厚興趣。其次,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將所要講述的文章分成幾個段落或者部分,進行逐一講解,而不是一次性講解一整片課文,而把文章放在課件上,則能夠比較清晰的進行分解,有重點有難點,直觀性也比較好。最后,老師在講解完成后,能夠利用課間向學生展示課文必須要掌握的句型,單詞,讓學生動手摘抄,又相當于復習了一遍。英語閱讀的教學,最后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能讀懂文章,做題練習也很有用。所以,教師可以根據所講述的課文設置一些題目,讓學生根據文章去做相應的練習,從而更好地消化課文。
由上例可見,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一方面讓學生對于英語教學的重難點有所明確,讓學生重復學習知識點,然后在熟練中掌握其中的技巧。另一方面,也讓老師的教學過程有邏輯,條理,整個教學課堂氛圍比較活躍,提高了教學效率,對于英語閱讀不再恐懼,讀不懂慢慢理解就好。讓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更有信心。
1.將聲音,圖片,視頻恰當結合。其他感官上的刺激有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記憶學習更加深刻。我們知道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是說知識不是簡單的機械學習的過程,而是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學習經驗,心理結構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將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英語的學習,可以多讓學生觀看英文字幕的電影,試著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以及觀看來刺激學生對于高中英語學習的樂趣。教師在講解英語課文之前,充足的備課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采用有關課文的視頻段落,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帶著問題去看視頻,進而講解課文,如此安排,既新穎有實用。
2.資源的共享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教師利用計算機網絡,共享有意義的文檔,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學習充滿激情,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向學生分享與講解過的英語課文相似的文章布置給學生再次閱讀,在閱讀之后寫一片電子版讀后感,在課上,利用投影技術向全班學生展示該學生的讀后感,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寫作過程,以及你學到了什么。
如何更高效的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英語教學還需要多方面思考與探索,這里簡單的給出兩點,就是想簡單說明,信息技術的利用價值是值得挖掘的。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情況不一樣,應用的教學方法自然也就不同,教師應該根據實際的教學環境進行具體操作。
1.備課。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教師在正式上課之前,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學生講解,教師補充。學生的課下自主學習,非常好的錘煉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樣的展示,讓課堂氣氛更加有意思。
2.上課。導入課程。教師講解英語課文用視頻的形式將課文線索呈現出來,對于動態的變化,學生印象比較深刻。黑板和多媒體的結合,有重點安排兩者所要各自放置的知識點。這樣的安排會讓一節課的重點突出。比如在課件上給出講解的過程,而在黑板上,則要書寫重點知識點,寫的過程也就是記憶的過程,學生記筆記也就知道記哪部分內容。
3.布置作業。信息技術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使用,作業的布置不再局限于紙質版,而是可以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網絡去完成一些有意義的作業。例如讓學生觀看簡短的英文視頻,寫觀后感。這樣的課后作業,既有趣味性,又有利于學生英語的學習。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如果有什么問題,可以及時和老師溝通交流,也從另一方面拉近了學生與老師的距離。作業形式的適當變化,讓學生的課下學習不再乏味。學生做作業的過程中也是知識很好的再現的過程。這就需要老師去花費時間去想該布置什么樣的作業合適,盡管有些費心,但是取得的效果確實無法替代的。
總而言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使用,適應了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時也相應的滿足了高中課程所提出的教育改革的要求。信息技術的優勢需要通過挖掘會更好的展現出來,但要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英語閱讀教學都要強制將信息技術加入,而是要針對實際的教學情況來合理恰當的使用。信息技術避免濫用,否則會帶來適得其反的結果,比如學生的注意力總是在多媒體上等,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將信息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手段二者給予恰當的結合,這樣才會取得優秀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