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華 顧永姍
(古浪縣西靖初級中學,甘肅 武威)
數學學習過程是對已有問題進行解決和對新問題發現的過程,因而在數學學習當中問題意識就非常重要。問題意識實際上就是在教師的啟發和教育之下,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當中,能夠自主性地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并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和數學知識對問題進行思考并解決。在問題意識的推動之下,學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對問題進行解決,因而問題意識對學生數學學習起到了奠定基礎和推動力的作用。在問題意識的引導和推動之下,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討論當中。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需要關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在激發其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能夠對其內在潛力進行更加深入的挖掘。
雖然目前提倡素質教育,但階段性的考試依然存在于教育體制當中,應試教育和傳統教學模式依然在教學過程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此種理念和方式既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可能導致學生在思想上存在依賴性和惰性。在傳統數學課堂當中,教師占據主體地位,在整堂課當中,都由教師對數學知識進行講授,學生問得較少甚至不會提出問題。大多數教師和學生將數學看作枯燥和抽象性的學科,在教學當中也認為題海戰術和簡單化的教學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因而對于新的教學方式接受和嘗試的比較少,從而導致了學生主體地位和意識的淡薄。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之下,學生會對教師存在依賴的行為,自主學習能力和主動性都比較差。
問題與思維活動、思維創造呈現正相關的關系。在數學課堂當中,對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培養,不僅能夠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問題思考過程當中,還能夠使其構建出符合自身認知和思維習慣的學習系統。因而通過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也能夠提高他們獨立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是目前新課改的中心內容,教師就需要對自身在課堂當中的角色和地位進行適當的轉變和調整。對于初中數學學科而言,引導學生作為課堂主體,不僅能夠使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和混合使用,還能夠培養他們對知識結構構建的能力。教師在教學當中,應當與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發展需求為基礎,而不能夠根據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想當然對學生的分析而代替學生。教師在教學當中需要尊重學生個體化差異,從學生的角度對教案進行設計。在立足于學生基本需求的基礎之上,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加濃厚,數學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也能夠得到相應的提升。
數學學科邏輯性比較嚴密,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采取螺旋遞進式問題模式,根據現有的數學知識產生問題,再由問題的解決引入新的知識,之后再從知識的角度提出新的問題。在對問題進行不斷發現和解決的過程當中,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深入化發展,逐漸遞進的問題也能夠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得到提升。因而螺旋遞進式問題模式可以有效推動課堂教學,在對問題進行發現和解決的過程當中,學生在解決問題成就感的驅使之下,會更加愿意參與到問題的探討過程中。比如在學習多邊形及其內角和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帶領學生回顧三角形的內角數量和綜合,然后讓學生思考四邊形的內角數量和內角和,五邊形的內角數量和內角和。之后再讓學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式,再由此延伸到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方式。層層遞進的過程當中,學生能夠將已學知識和現學知識進行結合,從而提高學生思考的深入性。
問題意識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需要根據數學知識的難度、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以及整體班級氛圍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方式進行合作探究,對教師提出的結論進行思考和驗證,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在問題意識的引導之下,學生的數學能力能夠得到提升,在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的指導之下,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會更加科學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