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沙縣第六中學 吳燕琴
我國五千年文明史,造就了很多優秀的詩人和經典的詩詞,這些詩詞是我國語言文化的瑰寶,值得后人傳唱和閱讀、鑒賞。新的課改要求對中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及美好的情操,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初中學生應當珍惜前人為我們留下的藝術瑰寶,通過學習古代詩詞,提高自己的詩詞鑒賞能力。
1.改變教學模式,從提升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興趣入手。
(1)在課堂上加強對詩詞的誦讀訓練。
古典詩詞的美蘊含在字里行間,由于初中學生接觸古典詩詞少,而古典詩詞的發音和斷句又和現代文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抽出一部分的教學時間,鍛煉學生對詩詞的誦讀能力,讓學生通過對古典詩詞反復的誦讀,體會古典詩詞的美感。在誦讀訓練中,首先應該保證發音的準確性。其次著重訓練斷句和抑揚頓挫,從誦讀中,逐漸把握整體詩詞的中心思想。古典詩詞大多數都具有華麗的風格,而且從音韻來說,都非常的押韻。例如唐代詩人崔顥的《黃鶴樓》,這首詩的押韻感很強,詩詞每句的最后一個字:樓、悠、洲、愁,都是元音字母“ou”的押韻,學生讀起來可以充分體會到詩詞的美感。通過反復誦讀這首詩,學生還可以體會到詩人崔顥因為漂泊在外地,對故鄉的思念和惆悵。
(2)讓學生成為古典詩詞鑒賞課的主體。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因此,語文教師應該一改以往的教學風格,盡力為學生打造自主學習的課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上講臺,對古典詩詞進行誦讀以及對文章的表達思想進行講解,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翁。這樣做可以激發起課堂上每個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并且提高他們對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學生通過上講臺對古典詩詞進行誦讀和宣講,可以激發他們對古典詩詞的自學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再搭配上老師的講解,學生可以更深層次的發掘古典詩詞的內涵,對他們提高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2.在教學中,注重對詩詞基本大意的講解。
學好古典詩詞,單憑對詩詞進行誦讀是遠遠不夠的。我國的古典詩詞,蘊含著古代詩人偉大的情懷,因此,教師在教會學生對文章進行熟練誦讀的基礎上,還必須對詩詞的基本意思進行講解。古代詩詞和現代文有很大區別,因此,學生單憑自學,很難把握好文章的基本大意的。通過誦讀,學生只能培養出對詩詞的感性認識,通過對文章基本含義的講解,才能讓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教師必須在課堂上做好對詩詞基本大意的講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充分理解到詩人要表達的意思。
3.在課后,為學生布置背誦詩詞的作業。
學好古典詩詞,單憑課堂上簡短的時間,是很難達到目標的,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對詩詞的背誦能力。對詩詞的背誦過程,必然包含著對詩詞的理解過程和記憶過程,學生通過背誦詩詞,可以積累更多的學習詩詞的方法,而且通過背誦,可以豐富他們的文化底蘊,對他們學習詩詞有很大的幫助。
4.拓展學生學習詩詞的范圍。
初中教材中為學生提供的詩詞非常有限,教師在教會學生書本上的詩詞之外,還可以為學生找一些課文之外的詩詞供學生學習,可以找同一詩人的其他詩或同一題材不同詩人的詩等,讓學生從這些詩詞的學習中,更好的領會詩人的撰寫手法,體會詩人的情懷。
1.詩題入手,掌握類型。
詩詞的題目是詩詞的點睛之筆,一些詩詞從題目就可以理解到詩詞的重點處和類型。例如有的詩在題目中有“懷”字,就是指詩人對古代歷史或者對自己目前的境遇所抒發的情感。如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懷》,就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它表達的是詩人又想歸隱田園,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一種復雜的心理。而關于邊塞詩和戰爭的詩詞,一般在題目中都會包含“塞”“軍”等字眼,如《出塞》《從軍行》。邊塞詩一般都包含著詩人地處邊塞,懷念故鄉的情懷。而送別詩,從題目上來說,一般都會包含著“送”或者“別”,詩詞中體現的都是詩人對親人送別的依依不舍的情懷,一般都會包含著勉勵或者鼓勵的話語,或者對友人離去時的擔心等。如大家熟悉的《白雪歌送無武判官歸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抓住詩眼,把握文意。
所謂詩眼,就是一首詩詞中能夠表達詩詞主旨的詞語。詩詞的精彩之處,就是用簡短的詞語,表達出整個詩詞的中心思想。因此,學生在對詩詞進行學習時,應該把握住這些詩詞的“詩眼”,因為“詩眼”表達的是整首詩詞的靈魂,是詩人的情懷。例如崔顥的《黃鶴樓》詩中,一個“愁”字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通過一個詞,就表達了整首詩的主旨。
3.分析意象,體悟情感。
什么是意象?一言以蔽之,意象就是熔鑄了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所謂“意”,就是作者的主觀情思;所謂“象”,就是詩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畫面等。古詩中的意象就是情與景的統一,是詩人情感的載體,而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學習鑒賞古詩時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內容,感知詩人情感,進入詩歌意境,領悟詩歌的主旨。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孤帆”,一只孤零零的船,卻在這意象背后隱藏了遙望孤帆的人,他靜靜佇立,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就蘊含在這一意象之中。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我們所讀的詩篇,詩中的形象,已附著、融合、凝聚了詩人的種種情思。因此,理解古詩特定意象的含義,成了讀懂古詩的鑰匙和密碼。
4.注重背景,知人論世。
每一首詩詞,不但蘊含著詩人需要表達的情懷,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因此,學生在學習詩詞時,一定要對詩詞所處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通過學習詩詞產生的文化背景,學生可以身臨其境的體會到詩人當時所處的年代,以及他們為什么要寫這樣的詩詞,對他們體會、鑒賞詩詞有很大的幫助。因為詩人所處的環境,可以直接對他們的情緒產生影響,詩詞中包含著的是詩人對當時所處年代的情懷的表達,也是他們受到當時環境的影響而有感而發,如果換一種境地,可能詩人又會表達另外一種情懷,因此,在詩詞的背景介紹中,詩詞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可忽視。
1.學生應該擴大詩詞誦讀范圍。
中國古代產生了大量的詩詞名篇,教材上能夠介紹的篇幅有限,因此,學生應該利用課余時間,對唐詩宋詞進行熟讀和背誦,俗話說,熟能生巧,在擴大誦讀范圍的情況下,學生可以提升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而且每個作者都有不同的寫作風格,通過擴大詩詞誦讀范圍,學生可以領會到作者的寫作特點,從而體會到詩詞之美。
2.學生在學習中應該積極主動。
學生應該提高對詩詞的積極性,只有以積極的心態學習詩詞,在平時注重對詩詞的積累,才能學好詩詞,提高詩詞鑒賞能力。初中學生的優勢在于記憶力強,因此,只要學生采取積極的態度,利用課余時間注重對詩詞的積累,相信每個學生都可以學好詩詞,提高詩詞的鑒賞能力。
3.總結出適合自己的詩詞學習方法。
因為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同,因此,學生在接觸詩詞后,應該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詩詞學習方法,因為詩詞的表現手段非常靈活,因此,學習方法也應該非常靈活。學生在接觸過詩詞之后,應該對詩詞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而且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提高自己對詩詞的鑒賞能力。
中國古代詩詞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瑰寶,值得后人傳承和發揚光大。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做好在課堂的引導作用,培養中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初中學生應該積極的學習古詩詞,通過反復誦讀和擴大誦讀量,提高自己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1]張平治.把握意象,解讀詩歌[J].教育論壇,2014(41):12.
[2]來娟芳.意向.意象.意境,小學語文教學,2008.4
[3]余光中.余光中集(第三卷)[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