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松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第二中學)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受教育文化人群正在日趨壯大,人們的文化素質也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從原來的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到后來國家提出的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到現在一些大中專院校的擴招,都體現了國家和相關教育部門,正在努力從不同層面為國民提供更多學習文化知識的機會。
高中階段,是每個學生學習生涯及其人生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這個時期的學生,正擁有著美好的青春年華。他們對人生、對社會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這個時期的學生,自我意識比較強烈,是他們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進一步深入確立的時期。
高中政治課程,作為一門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及思想意識形態等多方面內容的學科,它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及成長密切相關。這必然需要學生能從高中政治課中真正有所收獲。但我們發現,目前的高中政治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廣大高中政治教師共同努力改進。
社會發展到今天,一些學生仍把“上高中就是為了考大學”當做自己的唯一目標,進高等學府深造也成了唯一追求。高考是阻隔在他們與高等學府之間的一座大山,而順利越過這座大山的通行證就是“分數”“成績”。受高考指揮棒和“唯分數至上”論的影響,高中政治老師是每天都在盡心盡力地給學生“講重點”,學生也都在認認真真地“記重點”。這種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分數而學習的認識,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吸收、轉化和運用。不僅降低了學習質量,更讓學生背負上了一種沉重的思想負擔。
高中政治課程作為一門涉及“政治”的課程,從某種程度上會讓人產生一種權威、莊嚴、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覺。不論是從教師方面還是從學生方面,大家都顯得比較嚴謹、嚴肅。教學過程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而學生也是亦步亦趨跟著老師的步調來學習。而且整個政治課程的學習,只局限于課堂和課本,只局限于教師教,學生學。不論是從教學場所還是教學方式上,都比較落后和保守,缺乏必要的創新。所有這些,都制約著政治課程向更積極、更明快的學習模式轉變,從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學生思想意識的創新和發展。
面對高考的壓力,許多老師和家長都想盡力為學生營造一種更好的學習氛圍。老師不讓學生讀“閑書”,家長不讓學生管“閑事”。學生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樣的做法,無形中使學生與外界脫離,使學生忽視身邊發生的一些事物,產生一種漠視心理。同時,這些做法很容易使學生的思想意識只局限并專注在小我身上,只關注其個體自身的感受和發展,而忽視來自外部社會對自己的關愛和付出,進而缺乏感恩意識,這樣也很容易造成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面對以上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可以運用以下解決策略。
轉變認識,需要先從教師自身做起。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首先要有正確的思想認識,特別是校領導要給教師一定的理解和支持,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扭轉把分數當作評價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水平的唯一標準。高中階段的學生,常有一些學生因在體育、美術、藝術等方面有一定的專長而被一些大學所錄用。這說明一個人只要學有所長,有一技之長,條條大路都可通往羅馬,分數的高低并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教師要在高中政治課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意義,學習結果固然很重要,但學習的過程也很重要,特別是持之以恒,堅持學習的精神更是難得。
高中政治課程,是一門與學生學習、生活聯系緊密的課程。學生的學習場所和教材完全可以由課堂、書本轉向社會和電視新聞、報紙、雜志。這些都可以是學生學習的素材和渠道。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從課堂上走出去,去課堂外。將書本知識融入生活和社會實踐當中,營造一種有建設性的開放的、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思路更加清晰。
公民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存在,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在高中政治課程中加強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們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一名高中政治教師,我對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最通俗的理解就是:要教育、培養學生擁有基本的愛國、愛家、自愛、自強意識。作為新時代的學生,他將來擁有的高學歷并不代表高素質、高修養。高中階段是學生思想意識形成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階段,會給學生以后的生活、學習帶來一定的影響。我們非常有必要加強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培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行為習慣,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給學生更多成就感和幸福感。
所以,作為教師,我們在為學生創設良好學習環境,創設高效學習課堂的同時,應引導學生認真學習高中政治課程,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認識,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學生更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成為新時代具有優秀良好素質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