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靜
(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第八中學)
地理學科教學的生活化,既符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又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同時也是時代的要求。地理知識和人們的社會生活聯系緊密,自古至今就指導著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可以說,生活是地理學科教學的源泉,地理學科教學又對生活有著較強的指導意義。
地理學科本身就是一門開放的學科,社會上有許多地理信息和地理學習資源。“生活化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引入和運用,是由地理學科的特點決定的,也是針對地理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而提出的新時代話題,是地理學科教改的重要方向。作為地理學科教師,如何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向更寬廣、更開放的領域拓展,去探索社會熱點問題、環境問題、鄉土問題、重大人地關系問題,使學生體驗到地理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是高中地理教學內容生活化的重點。
地理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存在諸多交集,諸如天氣和氣候、自然災害、其他自然現象以及人類活動,如城市規劃和建設都包含了很多地理知識。地理教材的每一次改版,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更注重地理與生活的關系,讓地理課堂知識更好地服務人類社會。因此,對于教師而言,應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學觀念。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應該以教材為本,但不拘泥于教材,收集和引入生活素材為課堂教學服務。如,在講解太陽高度角時,可以結合樓層采光、太陽能熱水器安裝等具體生活案例去講解,以此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
作為教師,應該有個清醒的認識。相較現實生活的瞬息萬變,一成不變的教材是落后的。歷年高考對地理知識的考查,大多離不開社會熱點問題。如何將教材中的知識點與社會熱點巧妙結合,是每個地理學科教師都應該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地理教師應該有銳利的眼光、敏捷的思維能力,善于捕捉與地理學科相關的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將其及時融入課堂,或將資料保存以備恰當時機使用。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針對性強的地理教學活動,以拉近教材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牢牢掌握地理知識,并將德育、時政融入教學中。例如,針對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在2017年發生的地震,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這次地震,分析九寨溝所在地區的地形和氣候、九寨溝所在的地震帶及板塊構造學說及我國多發地震的原因,并給學生科普地震發生時該如何應對。
我們已經知道,雖然目前使用的是新教材,但由于教材編輯的出版周期較長,不可能即時展現最新的地理訊息,存在滯后的現象。因此,教師在日常發現更新、更準確的數據時,應該及時補充到課堂上,以增強教學內容的時代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做到地理教學內容貼近生活,教師應時常截取和摘錄手機上、電腦上、電視上、報刊上的一些最新的地理信息來豐富和完善地理教學內容。如“天宮一號”發射成功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討論并給他們講解“天宮一號”為什么選擇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為什么選擇夜間發射、為什么向東發射等等,并給學生講解我國其他發射基地的異同。
新課程改革提醒我們,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絕不僅僅為了應對高考,而是應該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去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這叫做學以致用。地理知識中與學生生活最密切相關的應該是學生所處家鄉的鄉土地理知識,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盡早、盡量多地將與家鄉有關的地理知識融入其中,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熱愛家鄉的情操。
例如,針對本區域所處黃淮海平原地區,在校生農村生源比例偏多的現實情況,教師可以結合區域現狀和特點在地理課堂上導入現代農業類型進行講解;又如,針對本縣近年來大規模拆遷和城區跨河發展的布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季風、河流、人文地理等相關知識點對家園建設建言獻策。
最后,地理是以研究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關系為對象的一門特殊學科,生活性是其重要特征。地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更有利于學生養成地理思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做到學以致用,回歸到教育的本質上去。
[1]劉桂香.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知識點的生活化教學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19):330-331.
[2]訾振鳳.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知識點的生活化教學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25):61.
[3]王成賜.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應用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2(8):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