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云
(廣東省高州市新垌中學,廣東 高州)
學生“問題意識”是長期潛移默化,由諸多因素綜合作用而形成的,其中教師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善疑會問”,學生才會具有“問題意識”,那么教師課堂提問究竟應注意什么問題?應有什么對策呢?
1.課堂教學環節中的提問封閉性比較強
自從施行新課程改革政策之后,初中教師一般都接受了不同程度的培訓,因此教師會對新課程標準形成一定認識。但是仍然有一些教師難以滿足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求,在培訓過程中沒有養成有效性比較強的課堂提問技能,因此在課堂教學環節中仍然沿用封閉性提問方法,一般都不會提出開放型的問題,封閉型問題的答案單一性和固定性比較強,標準答案都是預先設計好的。開放性問題和封閉性問題正好相反,開放性問題的答案多樣化,學生可以將自己對開放性問題的想法充分表達出來。
2.某些教師仍然是課堂提問的主體
在新課改背景之下,課程不單單局限在承載固定知識的本文資料上,而是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獲取的體驗,課程也不再是教學計劃及目標,而是師生共同探尋新知識的過程。所以應當在初中物理課堂提問之前構建師生互動平臺,為師生雙向交流互動奠定堅實的基礎,促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穩定性得到大幅度提升。也可以引導學生逐漸形成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但是在各個因素的影響之下,現階段我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環節當中,某些教師仍然在課堂提問環節當中占據主體地位,難以妥善構建師生互動平臺,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想要養成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3.不重視創新能力培養
新課程標準當中提出,課程不單單局限在教材上,教學流程也不單單是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應當被放置在中心地位上,教師在學習活動當中扮演的是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實際教學的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教學主體和教學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所以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單傳授教材中的知識,而是應當通過教材深入地完成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提問環節當中不應當將教授作為最終目標,而是應當將學習作為最終目標,這是新課改背景下對教師提出的嶄新要求。但是現階段我國初中物理課堂提問環節當中,仍然有一些教師將教授知識當成最終目標,學生難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創新能力,從而也就會在學生走上全面發展道路上的時候,造成一定負面影響,最終在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一定阻礙性作用。
提問的最佳情境主要有兩種:一是新奇,二是懷疑。教師有意設置一些新穎、充滿懸念的情境,讓學生產生一種追根溯源的欲望,同時適時提出圍繞中心的問題,學生很自然地全身心投入其中;老師稍加點撥,就會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在“認識壓強”的復習課教學設計中。
案例:兇殺現場體重是怎么破譯的?
今天學習認識壓強知識復習課。教師走進教室之后故作神秘地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今天做一回福爾摩斯大偵探”,這馬上引起學生高昂興致;然后老師煞有介事地在平臺上投影一張近期空姐遇害案發現場腳印的照片,現場測量該腳印在泥地陷入深度約5mm(該泥地上P=30000pa/mm);請同學們推測該嫌疑犯體重,這時教室鴉雀無聲,學生滿臉興奮、新奇,“我都可以做偵探了”“這與我學的哪些知識有關”“這怎樣推測”。此時老師說:同學們,我們完全可以用“認識壓強”知識推測,給你們一點時間思考、討論,看誰能正確解釋,同學們經過仔細思考,一會兒就找到了正確答案。
1.目的明確,圍繞中心,啟動學生的思維;教師的提問,要有目的性,設計問題要有利于教學目標落實、有利于突出教學難點、有利于教學難點突破;好的提問,能把學生注意力和思考指問集中,在特定的事物、觀察、專題等方面,引導學生不斷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和解決矛盾。
2.所提出的問題應具有“真實”問題。所謂真實問題,意思即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學習障礙、欲言不能、困惑不解時,教師提出講解時必須經過縝密思考才能給出答案的問題。例如在“認識力”這節新課,學生對于力非常熟悉,但怎樣定義力無從下手,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精心準備,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有力的例子,多角度引導學生分析,最后學生自己定義力——物體間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