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美嬋
(江門市蓬江區杜阮鎮杜阮中心初中)
對學困生的界定,國內外許多學者對學困生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本文中所指的學困生,指那些智力正常,而成績卻遠遠落后于同齡人的學生。
學困生不是“差生”。其實為何“差”?為何他們會“差”呢?所謂的“差生”會無一例外的感到老師不關心甚至看不起自己,覺得同學們不喜歡自己,班級中沒有溫暖。在他們幼小的心中便埋下了仇恨的種子。所以他們常常違紀、自暴自棄。沒有哪個學生是差生,他們之所以學業不良,只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沒有找到應有的關愛。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去責備他們,而應該是給他們更多的關愛。
較弱的學習動機、不當的歸因方法、消極對抗的情緒。
(1)教育體制的影響。我國教育體制的一大特點是:應試教育,單純以考試分數定輸贏。而且長期以來的大部分地區都是把考試分數公開化、表面化。導致考試的失敗會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因此使學生原本的興趣、信心、志向等減弱。反過來這種心理狀態又影響了學生的學業成績,使學生尷尬地陷入了惡性循環。因此,這種存在漏洞的教育體制也是“制造”學困生的“機器”。
(2)學校辦學制度的影響。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步伐的加快,學校的辦學也是越來越講究效率,想盡各種辦法來提高自己的升學率,通過這種方法來增強自己與其他學校之間的競爭力。在這種辦學制度下,的確會有部分學生獲益,但這些都是以犧牲學困生的利益為代價換得的。最典型的就是許多學校,特別是重點學校,常會在學校內部分出快、慢班。
(3)家庭因素的影響。家庭因數對學困生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學生在家中學習環境的影響,如家中是否安靜;學習的地點是否有合適的光亮等。其二,是家長對學生的影響。家長對孩子的榜樣作用是否積極;孩子有學習落后的表現不良時,如何對待。有的家庭沒有學習氛圍,家長整天忙應酬,回來對孩子的學業不管不問。并且不是所有的家長對學業不良的學生都能耐心指導,有的家長只是一味地責難孩子,給孩子更大的心理壓力。所以使他們不是自卑就是有一種逆反的反抗心理,更不用心于學業。
(4)教師不正確的教導方法。教師是教學活動過程中與學生相聯最緊密的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學生。所以一部分學生的學業不好與教師不正確的教導方法有著直接的關系。
以上分析種種是導致學生學業不良的因素。更探討了學業不良對學生有哪些消極的影響,那么,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灰辛伺d趣,就能刺激學生求知的欲望,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并且當對某些學習內容感興趣的時候,注意力會高度集中,對所學到的東西當然有相當深刻的理解與記憶,從而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對學業成績也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這里還應該注意的是,教師和家長在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應尊重學生對課外知識等的興趣。因為無論在哪方面有所鉆、有所長都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產生樂觀的態度,這種生活態度如果能夠合理地遷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不論對其學業、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是十分有益的。
這里所指的抗挫折能力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承受能力。只要有較強的抗挫折能力,才能在學習、生活乃至今后的工作中有越來越好的成績。所以教師和家長要在向學困生耐心講述人生道理,幫助他們暢想美好的、走過逆境后的未來,讓這些學生的心中時時都充滿著希望。用樂觀的力量去應對挑戰,使他們告別學業不良的困境。
由于“差生”一詞多年的廣泛流傳,學困生認為自己就是人們口中的差生,否認了自己的能力,更壓抑了自己的潛力。
社會以及學校應盡力杜絕“差生”一詞的繼續泛濫使用。更應該通過自己的影響向學困生講述兩個道理:首先,每個人,都是具有也許自己都還不知道的巨大能力,只要你不用“差”來封住自己前進的步伐,沒有什么困難是永遠不可能跨越的。其二,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學習成績的第一名,排名總是有先后之分的。但綜觀世界的方方面面,不是每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不是每個所有成就的人都是曾經班級成績名列前茅的所謂學業優良學生。所以,只要你愿意,明天的成功人士可能就是你。
“學高為師,身正是范。”從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到現在我們身邊的各個普通人民教師,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不可忽視的,所以,聯結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紐帶,促使學生的健康發展是最重要的。
大多數教師對學困生的情感投入不夠,他們更關心的是學優生的發展。正式教師與學困生之間這種“感情空白”使學生與教師有了距離感,同時感覺自己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所以他們不是自暴自棄就是與教師敵對,對學業以及身心健康有不良的影響。
中國有句古話叫“將心比心”。不妨將它借鑒到我們的教學工作當中,即用真情關懷學生,用真情感動學生。學生也一定回應教師的一片情意,用自己最好的表現來回饋教師的關懷,那么學困生的人數一定會有所減少,更會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愛的品質。
于清.用心關注學困生[J].科技導報(學術),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