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學芬
【摘要】閱讀寫作一體化教育策略是提升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育質量的關鍵點。文章以當前邊疆少數民族小學語文教育工作開展情況為基礎,結合近年來工作經驗,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對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策略進行分析,以期起到提升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質量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策略
在開展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工作時,閱讀與寫作作為不可缺少的環節,就當前語文課堂教育效果來看,并不理想。因此,教師需要積極應用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策略,重點剖析問題成因,均衡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充分發揮閱讀寫作一體化的教育作用,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
一、現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寫作教學工作的開展情況
課程教育改革對小學語文課程教育提出了諸多新要求。語文教師在開展教育活動時,不僅需要打牢學生的語言基礎與知識技能,還需要不斷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從教學工作開展情況來看,效果并不理想。在高年級語文教學中,依舊有許多學生不具備寫作能力,閱讀量也沒有達到既定要求。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仍舊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不注重日常積累,缺乏信息收集與整理的能力,致使在寫作過程中經常出現無從下筆的情況,寫作內容十分空洞,缺乏情感,更談不上獲得高分數。若是此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喪失學習信心。
究其原因,是語文課堂教育中教師沒有科學把握閱讀寫作兩者間的關系。一方面,在閱讀教學中沒有培養學生做閱讀筆記的良好習慣,在解析文本語言時沒有批注解析。對于學生上交的日記周記也只是敷衍了事,沒有針對學生的寫作情況提出有效的學習建議。另一方面,在寫作教育活動中,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意識,他們非常排斥寫作訓練,甚至不知道應該寫些什么,這一問題直接影響到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閱讀寫作一體化關系
一方面,閱讀可以為寫作積累素材。閱讀作為語言文本的吸收與內化,寫作則是語言信息的外在輸出,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具備不可分割的關系。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借助閱讀積累大量的語言信息與文學知識,結合自己的想法以寫作的形式進行信息輸出。教師可以借助課本閱讀及課外文學典故賞讀兩種途徑,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引導學生收集名言警句或俗語,加深學生對文本語言的理解,促使學生在寫作中能夠準確描述,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另一方面,寫作能夠提高閱讀理解的速度與效率。借助對閱讀文章的理解,學生與作者進行情感對話,在大量且密切的情感交流中,準確把握文章思想,立足于文章的創造背景全面剖析文本語言內涵。同時,閱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寫作質量。若是學生能夠全面把握文本語言,結合情感對話,構建情感結構,則可以不斷提升語文素養,激發創新思維。
三、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讀寫興趣
傳統課堂中,教師在講解某一文章前往往會要求學生熟讀文本,在之后的教學中不論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就開始灌輸文章思想與語言知識。此種做法極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全談不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應用閱讀寫作一體化方法,能夠給予學生自主學習與探討的機會與時間。重點剖析學生的閱讀問題,利用啟發、引導的方式引導學生挖掘文本思想,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不僅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核心地位,且能讓學生開動腦筋去解析文本思想,無形中強化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時,引導學生借助閱讀學會讀書,細細品讀語言文字,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去揣摩、感悟和表達情感,以“小孩的淚”“青年的淚”“老人的淚”為感情主線,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生掌握一定基礎后,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想法,以“我看見”為題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來頌揚魯迅先生。以讀促寫,開展多元化、創新性的閱讀教育活動,借助寫作訓練深化學生對文章思想的理解,從而不斷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
(二)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拼讀語言文字時,以情境對話為切入點,在對話中提出疑問,在讀中感悟,從而將課內知識和課外知識融合在一起。在學生掌握文章寫作特點后,帶領學生梳理讀與寫的關系,并為學生提供一些簡單的例子用于分析,以此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
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這一課時,考慮到邊疆少數民族學生閱讀寫作能力差的特點,教師可以采取對比思考閱讀法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朗讀課文,對比事物的多種變化。在朗讀文章前,隨機抽選幾名學生進行采訪:“你曾經閱讀過描述大自然的文章嗎?你覺得作者在謀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樣的表達方法?”以此幫助學生準確定位朗讀情感。在學生意識到文本思想后,教師需要把握時機進行寫作訓練指導:“夏天是炎熱的、難耐的,但不同的地方并不完全一樣。小朋友,你那里的夏天給了你怎樣的感受呢?用一段話寫一寫夏天的太陽、雨或者風吧。”“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理解文章語言情感,還需要教會學生閱讀方法,使其能夠自主解讀文本,從文字中體會到作者的思想,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且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策略
(一)以讀促寫,積累素材
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一課時,本篇文章雖然篇幅較短卻囊括了一個世界,如德國的風土人情、求學歷程、特殊的養花方式及奇花共賞的場景,對學生來說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教師可以搜集歸納文中描寫景色的句子,選出中心句帶領學生解讀,使學生能夠在寫作文時達到利用文字描述刻畫真實形象的畫面這一效果。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為學生推薦一些課外書籍,如《月是故鄉明》《黃昏》等,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摘抄優美的詞句,既能夠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又能夠使學生掌握更多種的敘事手法,對提高寫作能力具有較大幫助。endprint
(二)巧妙運用信息技術,構建寫作情境
基于課程教育改革發展背景,在語文課堂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具備獨特的教育優勢,既符合課程教育發展的需求,又有助于提升課程教育效果,語文教師需要予以重視。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讀寫一體化教育,構建優質的寫作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為發揮讀寫一體化教育作用奠定基礎。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以免本末倒置。
例如,教師在教學小學語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一課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學習情境,帶領學生品味古詩的意境美。利用多媒體出示圖片:“下面讓我們穿越時空來到南宋,與詞人同行,一起欣賞美景。此刻我們已經來到黃沙嶺,天漸漸黑了,走在黃沙嶺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放映事先準備好的配樂,引導學生朗讀古詩。詩人首先看到了明月高懸、綠樹環繞、喜鵲翻飛,不禁大喜。細細聆聽,發現遠處傳來蟬兒的叫聲,稻子的清香撲鼻而來。走著,走著,忽然驟雨將至,茅店立見,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學生朗讀后,教師需要開展寫作訓練,要求學生以詩人的敘事手法去描寫黃昏下校園的一角,此舉既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思想的理解,又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描寫景色的詞語,從而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
(三)注重訓練,強化能力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活動中,開展讀寫一體化教育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閱讀評價的機會,借助寫作讀后感或教學評價的形式,從而不斷提升寫作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讀后感是培養學生寫作技巧與方法的主要手段,教師需要定期開展讀后感寫作訓練活動,為學生寫作能力的強化提供機會與平臺,針對學生的學習反饋進行教學調整,增強讀寫教學的針對性。
例如,教師在教學六年級下冊《作文上的紅雙圈》這一課時,文章內容比較淺顯,理解起來比較容易,要求學生自讀文章思考如下問題:“作者的作文《補考》有著怎樣一段不平凡的經歷?當作者聽說作文被貼在報告欄上時有什么表現?‘紅雙圈給作者這一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以問題為線索構建文章框架,并在學生掌握文本思想后布置書寫讀后感的隨堂練習作業。在學生寫作過程中,教師不可以過于限制學生的想法,而是要求學生自主選取敘事角度,與人物進行情境對話,既可以按照作者的寫作格式進行仿寫,也可以創新寫作。在教學中充分突顯學生主體地位,從而充分發揮出讀寫一體化的教育作用。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高年級教育活動中開展讀寫一體化教學,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寫作與閱讀能力,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素材,創新課堂教育形式,激發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將所思所想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配合科學有效的作文指導,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吳艷瓊.小學語文閱讀寫作一體化的教學措施[J].科教導刊(下旬),2017(24):134-135.
[2]許涓,歐瑩.巧用課文夯實小學中高年段學生寫作基本功[J].課程教學研究,2016(12):45-50.
[3]馬希秀.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2016(12):73.
[4]陳華英.關于小學中高年級語文讀寫一體有效對策的探究[J].學周刊,2017(10):137-138.
[5]劉相華,馬瓊.優化語文教學,提升學生核心素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11):84-85.
[6]張娟.淺析如何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和寫作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8):1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