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琳
摘要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將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隨著我國生產能力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農業工程中機械化程度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分析了農業工程中機械化發展現狀,并提出了發展對策,以期為我國農機化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2-0174-01
農業機械化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解決農業生產領域的諸多問題。目前我國農業工程機械化水平較低,發展中仍然存在深層次的阻礙因素。因此,相關部門和研究人員應對影響和阻礙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因素進行深入分析,更加科學、合理地規劃農業工程機械化的發展方向。
1 農業工程中機械化發展現狀
1.1 發展方向存在偏差
由于我國農業生產單元的特點,目前小型農業機械設備的發展和推廣比較順利,農用機械的使用范圍和投入農業生產的機械數量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大中型農用機械的發展速度仍未滿足現代農業規模化生產的要求,發展相對滯后。由于我國農業生產主要以一家一戶的形式為生產單元,其經濟基礎不足以支撐購置和使用大中型機械設備。我國農村的收入水平相對較低,不具備雄厚的經濟實力,而財政補貼政策的落實和資金到位情況存在不足,因而雖然農戶通過小范圍的合資形式能夠解決小型農業機械的購買問題,但仍無法解決購置大中型機械設備所需的資金。同時,農戶也缺少足夠的技術支持對農業機械進行維修和保養。上述問題均導致我國農業生產在需求和實際能力上產生了嚴重的矛盾,出現了發展不協調的問題。
1.2 發展水平存在地域性差異
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仍處在發展初期,由于不同地域間自然稟賦和經濟水平的差異造成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不平衡,制約了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這一發展目標的實現。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地理條件以及生態基礎都存在巨大的差異,因此,各地區在進行農業生產時所需要的農用機械并不相同。部分地區仍存在勞動力過剩或者對土地利用不足的問題,導致農民收入偏低,限制了農用機械的推廣應用[1]。我國東南沿海農民的經濟實力較強,西部地區則相對落后,導致不同地區在農業生產中的機械化水平出現了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2 農業機械化發展對策
2.1 調整產業結構
在發展農業機械化時,要充分結合各地的經濟實力和生產環境,采取有針對性的發展措施,按照各地區不同的生產需求,使用不同的機械和技術,以真正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在經濟較發達地區應繼續加大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應對產業結構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加大重要糧食生產基地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推動農業機械化進程,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經濟效益,以實現各地區農業生產全面實現機械化,促進我國農業快速發展。
2.2 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業機械設備
在農村地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農用機械,合理安排農用機械投入生產,避免機械設備閑置。政府部門要加大宣傳和推廣力度,促使農民解放思想,不斷提高生產效率,以實現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2]。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和工序中盡可能使用農用機械進行生產作業,突出機械設施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和地位,提高機械設備的使用效率,減少畜力和人力在農業生產中的投入。同時要加強對農村地區的技術扶持,及時維修保養機械設備,讓農用機械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農機發生故障后被閑置。
2.3 加強農業機械化設施的配套建設
大中型機械設備的使用和發展需要相應的配套設施。建設配套的基礎設施在促進農業向機械化生產方向發展的同時,還能夠起到拉動內需的作用,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的增長。因而有關部門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重視各項配套工作的開展,為農業機械化發展創造基礎條件。農業部門應與各級政府相協調,爭取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3]。政府部門應為農機廠及維修站的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促進農用機械的維修和保養工作。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將逐步推進,應不斷融合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4],促進我國農業工程向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3 結語
我國農業工程中機械化發展的水平和應用范圍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國家和政府部門應在戰略層面對農業進行合理的布局和調整,并繼續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投入,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給予技術支持以及經濟補貼,更好地促進我國農業生產向現代機械化方向發展。
4 參考文獻
[1] 安靜.農業工程中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河北農機,2016(6):22.
[2] 鄭毅.農業工程中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農技服務,2017,34(12):164.
[3] 闕順宇,孫曉棟,譚鈔.農業工程中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南方農機,2016,47(12):12.
[4] 白學峰,魯植雄,常江雪,等.中國農業機械化現狀與發展模式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7,39(10):256-2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