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莉
摘 要:隨社會環境對教育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也順應著時代的發展,教學方法越來越多元化。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中也應該摒棄傳統教學中課上老師一言堂、課后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而是鼓勵學生參與教學、主導教學、勤動手多動腦。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拘泥于書本知識,要將語文學科與生活結合、與其他學科結合、與實踐結合,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傳授知識。因此,筆者認為實施多元化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將是未來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思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多元化;教學策略
在小學教學階段,關于如何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已經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而小學語文教學語文教學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在教學方面都潛藏著巨大的教學價值,只有加強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才能全面提升小學生的素質[1]。在教學中解放教師的傳統思想,教學方法推陳出新,采用科學、合理、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熱愛學習,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探索,形成健康的教學氛圍從而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系,提高教師個人素質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一直是一門工具學科,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正是要使學生掌握探索知識必要條件。語文教學方式多樣,傳統的死記硬背、被動機械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新時期的語文教學應注重各個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教學中主動關聯其他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如在小學四年級下冊課文《潑水節》的教學中,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生只需掌握相關字詞句以及對部分語句的思考,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應該拘泥于課本知識,要結合我國擁有眾多少數民族的特點,請班級上的少數民族同學發言講講民族特色,也要鼓勵其他同學說說他們知道的少數民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點及風俗等,最后可以為學生放一首《愛我中華》結合歌詞內容,教育同學們要尊重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共同促進祖國繁榮。
同樣在四年級下冊課文《七子之歌》的教學中,為了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內容,可以不采用傳統反復朗讀的方式。課前要求學生自主預習相關字詞句,課上播放配樂讓學生以歌聲的形式將課文內容唱出來,激發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香港、澳門回歸時候的影音資料,結合相關歷史知識,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由于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特殊性,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學科間的聯系,注重知識的拓展與延伸。這就要求了教師要具備一定的個人素養,為此作為教師在課前要結合課文參考大量文獻,了解相關的歷史、地理、政治知識,作為學校也要有意識的對教師進行專業素質的培訓, 鼓勵教師參加各類拓展活動和講座,學習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只有教師自身先具備了豐富的文化素養,才能適應新時期的語文教學,從而帶動并促進學生學習的熱情,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修養。
二、注重課外實踐與生活化教學
語文教學不會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提高學語文水平要做到持之以恒,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同時語文教學離不開生活,教師教學中要注重結合生活實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讓學生積極投身生活,把所學的語文知識反作用于社會生活。
如在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掃一室”與“掃天下”》的教學中,課文的結尾并沒有得出一個固定的理論,正因如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來一場辯論,結合課后習題來說一說“掃一室”與“掃天下”的區別,同時可以將這篇課文放置在學校大掃除之前講,激發學生熱愛勞動的熱情。
又如在四年級上冊詩歌《下雪的早晨》的教學中,課文教學可以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教學時可以選擇在一個下雪天的環境,給出學生半節課的時間去校園里觀察雪景,訓練并鼓勵學生的即興觀察或有意觀察,以此獲取寫作素材。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并讓學生找出我們校園的雪景中與課文中提到的雪景中相似的東西,和不同的東西,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實踐,回到課堂后進行提問,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同時還要結合課文教會學生擬人、比喻等寫作手法,課后布置一篇作文作業。
語文作為一門工具學科,會始終貫穿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生涯,課外實踐與生活化教學更是提升語文綜合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合理利用這一年齡段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去培養他們對生活的興趣,養成對于知識進行探索的習慣,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今后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要制定更加科學的教學方針,進而能夠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知識需求。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為主,利用語文的學習,提升小學生對工具學科的掌握和理解,幫助小學生獲取生活常識及技能。除此之外,語文的學習,必須要以能夠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生活實踐為主要目標,注重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才能穩步推進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有序進行[2]。總體來說,實施多元化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這不僅僅對小學生今后的學習的發展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且能夠為今后的語文教學模式改革提供思路。
參考文獻:
[1]王東霞.論小學語文教學的多元化評價[J].素質教育.2015(40):22.
[2]唐明祥.實施多元化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6(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