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彩麗
主問題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提出的能夠引起學生主動深入思考、積極討論探究,達到深刻理解的關鍵性問題。它在整堂課中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能簡化課堂,讓課堂教學以板塊式的結構呈現。
在“語文主題學習”背景下的主問題的設計須要遵循什么原則呢?在單元整合的過程中如何完成主問題的設計呢?
一、依據單元雙主題設計
在“語文主題學習”備課中,梳理出每個單元的雙主題(人文主題和語用主題)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而單元雙主題恰好是設計主問題、讓教學變得簡約的一個重要依據。每個單元的雙主題一般都可以從教材的單元導語、課文中的泡泡語、課后練習題以及語文園地中尋找。人教版教材每個單元前都有單元導讀語,可不要忽視了這幾行文字,精悍短小的字里行間隱藏著玄機,整個單元的訓練點就隱藏其中,稍作提煉就能找到清晰的雙主題。有時候語用主題不是很容易確定,當出現這樣的情況時,我們可以借助文中的泡泡語、課后的練習題、語文園地來提煉。明確了雙主題,整個單元的主問題設計就如撥云開霧,教學的主線也就清晰地展現在我們腦中。有了這樣的鋪墊,再結合實際文本,緊扣雙主題,主問題就呼之欲出了。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五組的課文,從單元導讀語中,我們概括出人文主題是感悟愛與真情,但是語用主題還不是十分明確。不過,當我們通過分析《她是我的朋友》一課的泡泡語中的“聯系上下文,我讀懂了迫在眉睫的意思”,課后練習題中的“我們來找一找描寫阮恒表情動作的句子,并說一說當時他怎么想的”,以及語文園地中口語交際和習作中的導語,即可確定“通過動作、神態描寫體會人物心理,用具體事例表達愛”為本單元的語用主題。依據雙主題的教學目標,我們在精讀引領課《她是我的朋友》一課中,設計了這樣的主體問題:1.課文中哪些描寫體現了小姑娘急需輸血?2.找出描寫阮恒動作表情的句子,體會阮恒當時是怎么想的,阮恒的心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以這兩個問題作為這節課的主問題,既體現了語用點,也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激發了學生深入探究文本的興趣。
二、緊扣文體特點進行設計
教師解讀文本,需要有文體意識。因為文體不同,文章的特點就不一樣。只有注意到了文體,才能準確把握文章的特點,才能正確把住教學的航舵。所以在設計主問題時要緊扣文體的特點。如果是敘事寫人,我們就該把目光聚焦在事情的敘述、人物的刻畫上;如果是寫景狀物,我們就該關注景物的特點、描寫景物的順序等;如果是詩歌,我們就應該注意到詩中的畫面、情感、韻律等;如果是神話,我們就應該關注神話所刻畫的人物形象以及神話特點。比如《女媧補天》一課,在設計主問題時,可以從神話這一文體出發,緊扣神話的神奇和女媧的形象這兩個方面,設計兩個主體問題:1.文中的哪些描寫讓你感受到了女媧的什么形象?2.文中的哪些描寫讓你覺得很神奇?問題簡單,但是卻能引起學生潛心入文、主動探究的欲望。在品讀中,學生可以既體會到女媧的形象,又深入感受到神話神奇的特點。課堂簡簡單單,學生學得輕輕松松。
三、以關鍵詞句為切入口
關鍵詞句指的是那些能夠表現文章的主題,體現人物的性格特點,既不能刪除也不可替換的詞句。它融合了整篇文章的思想、藝術,是文章的主心骨。可以說把一篇文章的關鍵詞句理解透徹,也就相當于拿到了解讀這篇文章的鑰匙。教師在設計主問題的時候,如果能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以它作為切入點,那么,教學目標的達成、學習過程的簡單流暢、學習效果的扎實高效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留痕跡且毫不費勁。如教學人教版六上第四單元《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課時,筆者從文中反復出現了三次的關鍵句子——“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切入,提出主問題:1.為什么這片土地是神圣的?2.我們應該怎么做?為什么?這兩個問題以一抵十,既是粘合劑,又是整堂課的引爆點,為學生創設了與文本深入對話的充足空間,積極參與課堂的學習,呈現出一種“我的課堂我做主”的氛圍。
課堂上一個個精練的主問題正如一顆顆投向湖心的石頭,激起課堂中的層層波浪,既解放了教師,又為學生的思維發展創設了廣闊的空間,讓學生閱讀的根扎得更深。
(作者單位:廣西省南寧市
普羅旺斯小學)
■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