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冠青
【摘? ? 要】?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們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情境,將深刻的道理蘊含于情境之中,促進學生的感知體驗,從而實現育人的目的。本文主要闡述了道德與法治情境設計存在的問題,設計的有效原則及實施策略。
【關鍵詞】? 初中道德與法治;情境;設計策略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情境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內容,教師通過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創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自覺地汲取知識、升華情感。審視當前教學情境的創設,部分教師只在導入時應用情境,導入方法單一,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能引發學生的興趣。道德與法治課堂如果仍沿用傳統的灌輸教學,就難以引發學生的心理認同,教師只有將教學內容寓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促進學生的主動認同,驅使他們去建構自己的思想,從而實現育人的目的。初中生處于青春期,他們的情緒不穩定,有逆反傾向,不再服從于權威,教師創設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不會有被迫的感覺,就會被情境所蘊含的道理所吸引,從而達到春風化雨的效果。
一、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1.盲目設計,形式化傾向嚴重。部分教師對情境的認識存有偏差,沒有從教學實際、學生特點出發精心設計情境,導致情境與教學內容脫節。部分教師一味照搬別人的情境,沒有實現促學的效果,不能很好地為教學服務。情境要有一定的針對性,不求多、不求雜,不嘩眾取寵,要源于生活,貼近生活實際,促進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升。
2.依賴媒體,手段單一。教師通過圖片、視頻等手段創設情境,使我們的道德與法課堂變得更豐富,但只有恰當的引用媒體,將知識直觀而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但有些教師頻繁使用媒體,使學生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所學知識上,影響了教學效果。媒體使用的過多,也令學生失去發現知識的機會,他們的學習體驗也會隨之消失。
3.錯誤定位,喪失自我。教師要從傳統的灌輸者走向學生的幫助者,要借助于問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部分教師盡可能地為學生留有學習的時間,而忽視了學生的引導,忽視了學生所存在的問題,學生無法將知識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
4.設計單一,缺乏連續。部分教師情境設計不當,僅以情境作為導入的手段。以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學習主要內容后便戛然而止。
二、道德與法治課堂情境設計的有效原則
1.設計生活化的情境。情境的選材要源于生活,有一定的真實性,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在信息時代,學生每天接觸到海量的信息,但他們缺失價值判斷。如果我們虛構案例,學生就不會認同我們的看法。在一些公開課教學中,部分教師追求熱鬧氣氛,刻意虛構情境,遠離了生活實際,結果會事與愿違,未能起到應有的效果。我們要用通俗的生活化語言組織情境,讓學生感到親切,會讓學生產生認同感。
2.設計虛實結合的情境。我們可以通過話語、戲劇虛構情境,引發學生的討論、扮演,解決面臨的道德問題。虛擬情境能將學生帶入新課的學習中,能充分調動他們的思維,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但虛構的情境要以生活為背景,為學科教學服務,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3.設計連續的教學情境。情境是一個“心理場”,能讓學生的身心受到渲染,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身于學習中。情境不要盲目設計,要有一定的針對性,能促進學生的感受、體會,幫助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喚起他們內心的情感。
4.設計具有情感性的情境。有效的情境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能引發情感的溝通交流,促進心靈的碰撞。教師要運用富有生活性的情境,喚醒學生的真實情感,讓學生盡快融入到情感的世界中。
三、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情境的實施策略
1.情境渲染,營造氛圍。教師依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情境進行渲染,讓學生了解學習內容,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教師可以用音樂渲染,以音樂烘托氣氛,啟迪心靈。教師播放音樂,讓學生在傾聽中感悟知識,能帶來潛移默化的效果。音樂的渲染能讓課堂不再沉悶,變得富有活力。教師可以選取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傳說等情境材料,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引發他們對人生哲理的思考。故事情境要適當留白,讓學生發揮想象續寫故事。教師也可以借助圖像還原情境,讓教學內容變得生動直觀。如在人教版八上《遵守秩序》一課教學中,教者出示因不遵守規則而出現無序狀態的圖片,并提問:你見過這樣的情景嗎?你會有何感想?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學生通過思考、交流,感受到生活中離不開規則的保護。
2.情境體會,不留痕跡。教師通過情境引領學生體驗情境,感悟其中深刻的道理。教師要讓學于生,為學生提供一個實踐機會,要不留痕跡地將學生置于情境之中,讓情境的設計變得富有連續性。教師要善用語言將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產生對知識學習的向往。語言情境要情真意切,讓學生體會到濃郁的情境,語言要傳遞信息融入情感,實現心靈的碰撞。教師要以身邊實例組織教學,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
3.互動對話,促進感悟。教師要引學生說出情感體驗的感受,并總結自己的所得所失,這樣才能對自己的行為產生全面的認識。學生在分享經驗時,要讓個人的體驗成為所有同學的共同體驗,促進感悟的深入。教師忌用所謂的“標準答案”扼殺學生的創造力,令他們的情感交流止步。師生對話中會流露真情,教師要以適當的情境升華學生的情感,讓價值目標得到實現。如在《尊重他人》一課教學中,教者以杭州圖書館對所有人開放,有些乞丐與拾荒者入內讀書引來爭議,教者讓學生說說如何看待這些異議。學生通過交流懂得,尊重是維系人際關系的前提,只有尊重他人才能消除隔閡、減少摩擦,形成互敬互愛的融洽關系。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情境的設計促進學生對知識與掌握,讓學生在體驗、感悟中表達真實的想法,實現德育的目的。情境的創設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引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去主動發現,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章秀惠,王永鋒.對設計問題情境的理性認識[J].遼寧教育,2006.
[2]張輝蓉,朱德全.走出教學情境設計的誤區[J].西南大學學報,2007.
[3]李國華.教師需要設計什么樣的情境[J].教育科學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