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華
文章編號:1674-120X(2018)36-0059-02
摘 要:問則生疑,問能啟智。問題是課堂教學中師生溝通、互動的一個橋梁,而追問是有針對性地對問題進行二度開發,再次激活學生學習思維,促進他們深入研究。教師通常在與學生的問與答、問與思中把學生引向學習內容的關鍵處,膚淺的要追根,不對的要追錯,正確的要追因,從而演繹精彩數學的課堂,讓課堂充滿活力!
關鍵詞:數學課堂;追問;精彩;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問題是思維的鑰匙。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其重要手段是進行適時追問。小學數學課堂是師生互動生成的課堂,問題是牽引整節課的主線,教師能適時進行追問,將知識探究得越來越清晰,概念總結得越來越完整,方法討論得越來越簡捷,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提高探究新知追問的有效性[1]。
一、在疑惑處追問,讓思維走向深入
抓住學生的疑惑處進行追問,幫助學生有效地排除障礙,澄清認知上的迷茫,幫助學生撥開眼前的迷霧,修正思維誤區,形成正確的導向,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分析數學問題,積極探索數學問題,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在百分數解決問題練習課時,一道題是這樣的:前天,店里進了兩批枇杷,兩批各賣了300元錢,第一批由于提價25%賣出了,可是第二批枇杷降價25%才賣出,請問這兩筆買賣是賺了還是賠了?
學生先自己獨立思考,再跟小組討論交流。
生1:這兩筆買賣沒賠也沒有賺。
師:真的是這樣嗎?
生2:第一批枇杷售出的價格是原價的(1+25%),第二批枇杷售出的價格是原價的(1-25%),由于這兩批枇杷的售出總額是相同的,都是300元,所以可以求出第一批枇杷進價總額為300÷(1+25%)=240元,這樣第一批枇杷就賺了300-240=60元;同樣的道理,第二批枇杷進價總額為300÷(1-25%)=400元,這樣第二批枇杷就賠了400-300=100元,所以兩批枇杷合起來,還是賠了100-60=40元。
師:那你說把第二批枇杷應該降低多少才不至于賠錢呢?
雖然這一問題貌似拔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但由于教師及時的追問和學生充分的探究,學生對問題的解決有了進一步的見解。
生3:第一批枇杷賺了60元,要保證第二批枇杷不賠不賺,那么第二批枇杷只能賠60元。60÷400=15%,因此,第二批枇杷降價15%,才能不賠不賺。
在上述案例中,關于到底這兩筆買賣是賺了還是賠了,教師沒有很快作出判斷、評價,而是通過追問,巧妙地引發學生主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原來這兩批枇杷的進價總額是不一樣的。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思維歷程,讓學生說出各自的解題思路,進一步追問學生思考第二批枇杷應該降價多少才不至于賠錢,通過層層剖析,層層推理,最終達到了解決問題的目標,學生的 “疑難雜癥”就輕松突破。
二、在錯誤處追問,讓思維回歸正途
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錯誤是學生最純樸的思想、最真實的經驗反映,是一種更為“鮮活”的教學資源。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時,學生往往用固定模式去思考,很難突破常規解題思路,教師此時若能及時地挖掘錯誤的“亮點”,機智、靈活地加以引導,并將拒絕隱藏在巧妙的追問中,使學生在“錯”中求知,從“錯”中明理,定能使數學課堂煥發活力[2]。
例如,在教學“帶有小括號的兩步混合運算”時,筆者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陳子林讀一本60頁的故事書,已經讀完了15頁,剩下的要用5天讀完,平均每天要讀多少頁?
師:怎樣列式?
生:60-15=45(頁),45÷5=9(頁)。
師: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
師:真棒!誰能將60-15=45,45÷
5=9這一組算式合并成一個綜合算式嗎?
生1:60-15÷5。
生2:老師,他這樣做得不對!我要提醒他缺少了一個符號。
師:請你說說你剛才是怎么想的。
生1:我先算60減15等于45,先求出還剩下的頁數,最后用45除以5,等于9,求出剩下的平均每天讀的頁數。
生3:老師,不對,這樣列式怎么能先算減法,應該先算除法才對。
師: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生1:同意,老師,我知道錯在哪里了!
師:那你先自己改一改吧!
師:你剛才加了小括號,說說你的理由。
生1:要先算剩下的頁數,首先要算減法,再算除法,要改變運算順序,要請小括號來幫忙,這是一年級時老師您告訴我們的方法。
師:你們聽明白了嗎?同意他的結論嗎?
生:同意。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對學生列綜合算式時,要改變運算順序,需要添上小括號,這是學生經常忽略的,教師對這個錯誤沒有進行評判,而是通過巧妙追問“再請你說說你剛才是怎么想的?”“你剛才加了小括號,說說你的理由”為學生營造了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的氛圍,引導學生予以修正,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訓練了學生的反思能力和辨析能力,使數學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舞臺。
三、在發散處追問,讓思維張揚個性
在人的心靈深處,多么渴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尤其是知識傳播者。因此,教師在精心設計問題時,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智慧的火花,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求異思維,再通過有意識地追問和引導,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鼓勵學生向更廣、更深層次處思考,使學生的解題思路清晰化、明朗化,迸發靈感,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題。
例如,在教學總復習之后,教師出了這樣一道題:“包一批水餃共有360個,陳陽8小時就加工完了,照這樣計算,他5小時做了這批水餃的百分之幾?”因為解決問題中提到 “百分之幾”的知識,大部分學生自然而然地運用百分數的意義來解決。
生1:360÷8×5÷360=45×5÷360=
62.5%。先算出陳陽每小時加工的個數,再算出5小時加工的總個數,最后算出5小時加工的個數占這批水餃的百分之幾。
師:解題思路清晰。還可以怎樣解答?
生2:還可以這樣解答: 360×÷
360=360÷360×==62.5%。
師:比前面一種解題方法稍微簡便了一些,剛才我們都是用百分數的意義來解答,那么,還可以利用其他的知識點來解答,請同學們再認真審題,進行全面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怎樣解答更簡便呢?
生3:用比來計算也就是求5與8的比值是多少。列式為5∶8=5÷8=62.5%。
師:大家覺得這樣列式對嗎?說出判斷的理由!
生4:不對,因為算式不合理!
生5:用5∶8來列式計算是對的,因為題目中有“照這樣計算”,說明前后的工作效率是一定的,因為工作效率一定,說明水餃個數的比就是工作時間的比,所以要求5小時做了這批水餃的百分之幾,也可以直接用工作時間的比來解答,這樣更直接、更簡單、更方便。
師:不僅找到了解題方法,還說出了方法的優勢,真棒!
生6:我認為可以直接用5÷8來列式計算,答案仍然是62.5%,這樣的解題思路比剛才用比來解答更為簡捷。
師:這樣的解題不僅正確,而且比較簡便。這樣的解題不僅可以應用于工程問題,而且適用于類似的行程問題等。
在上述案例中,通過一環扣一環的追問“還可以怎樣解答?”“怎樣解答更簡便呢?”“說出理由!”來組織學習活動,通過學生的思考、匯報、交流、反饋及評價,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盡情地展示了學生的思維個性,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與深刻性,提升了學生獨特的思維能力。難道這些不同的解題思路不是追問帶來的成果嗎?
四、在探究處追問,讓思維散發寬度
在進行某一探究活動時學生的思維容易停留在一個點上,無法一下子考慮齊全各個方面的因素,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不斷追問,以幫助學生想齊、想全解決問題的方方面面。
例如,吳老師在執教四年級數學《圖形的旋轉》中是這樣追問的:
在游戲一“玩轉鉛筆”后,學生初步感知了圖形旋轉的三要素:繞點、方向、角度后,進入了游戲二“玩轉線段”。
智慧屋的大門上出示線段OA,只有當它旋轉到某個特定的位置上,才能打開大門,而且只有一次旋轉的機會。
師:你們能馬上確定它旋轉后的位置嗎?
生:線段OA可能按順時針方向旋轉90度。
師:一定是這樣子的嗎?
生:可能是,可能不是。
師:只給你一次機會,你能肯定打開這扇大門嗎?
生:不能。
吳老師通過追問,讓學生明確只是其中一種可能的話并不能打開大門;接著,繼續通過不依不饒的追問,讓學生明確只有同時滿足旋轉的三個條件才能確定位置,打開智慧大門。
師:那么,你想要什么條件,才能一次性確定位置?
生:方向。
師:好,給你方向。(課件顯示:逆時針方向。)
然后追問:現在可以確定了嗎?
生:還要旋轉90度。
師:你的意思還要再給你——
生:角度。
師:好,給你角度。(課件顯示:旋轉90度。)再追問:有了方向,有了角度,就一定能確定最終的位置了嗎?
生:還要中心,因為可能繞O點,也有可能繞A點。
(課件顯示:繞O點。)
吳老師繼續追問:繞O點、逆時針、旋轉90度,現在能確定量終的位置嗎?
生:能!
師:是啊,只有同時滿足繞點、方向、角度這三個條件,才能確定位置。現在請同學們拿出信封中的練習卡,把線段旋轉后的位置畫下來。
吳老師有意地連續追問,讓學生在一次一次地追問中,思維越來越清晰,考慮問題越來越全面,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的思維在不斷的追問中變得有寬度、更全面。
五、結語
追問是師生對話的一種重要策略,教師巧妙地運用課堂追問為學生的思維插上雙翼,演繹精彩的課堂,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共同創造的舞臺,讓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富有魅力[3]。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的追問可以幫助我們觸及學生的思維深處,幫助我們了解學生的思維;有效的追問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麗蓉.讓“追問”的芬芳溢滿數學課堂[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3(20):3-8.
[2]王小鎖.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研究[J]. 新課程(上旬刊),2018(5): 13-15.
[3]唐思林.追問——數學課堂的利器[J].小學教學設計,2016(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