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適應職校英語教學的需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們教師要從職校學生的實際出發,幫助學生消除閱讀的心里障礙,選好閱讀材料,并從閱讀策略和教學策略上做研究,總結出有效地提高職校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英語 職業教育;閱讀教學提高閱讀能力;有效方法
【作者簡介】王香存,山西省陽泉市職業中專學校。
英語是職業教育中的一門基礎學科。隨著社會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英語學科的地位更加突出,重要性也日益增強。在英語課程的教學中,我們一直強調聽說讀寫四種技能的發展,但是近幾年在各大考試中,閱讀理解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不僅考查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而且更注重考查學生對語篇的理解和綜合能力的運用。閱讀作為學生學習新知識,鞏固舊知識的重要手段,也作為一種在社會生活中信息的獲取、轉化和交流的手段,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閱讀教學,努力研究閱讀的技巧和方法,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
職業學校的學生,英語基礎一般比較薄弱,單詞和句型的教學開展起來相對容易進行,但閱讀整篇文章的教學通常較難進行。那么,如何改善職校英語閱讀教學,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需要切實解決的問題。筆者通過多年來對閱讀教學的理解和實施,總結了如下一些方法和經驗與大家共勉。
一、學生要消除閱讀恐懼心理
作為一名職校學生,大多數學生的詞匯量嚴重不足,知識體系不完善,對句子的理解有困難,尤其是對長難句子更是頭疼,所以他們遇見閱讀理解題時,有的學生干脆放棄,,有的學生讀到一半基本就放棄了,然后胡亂寫個答案,還有的學生從文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單詞后,脫離文章胡亂揣測文章的意思。學生的基礎不好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但是,不敢去閱讀文章,這是必須克服的一個心理障礙。放下包袱,開動機器,大膽地去面對這些文章,把握其重點,經過一些簡單的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斷,在反復地訓練中建立一種自信,從而打破自己的恐懼和封閉心理,突破思考閱讀理解題時的心理障礙。
二、教師要選取合適的閱讀理解材料
1.長短適中。閱讀教學要考慮時間,文章太長,任務單調,學生容易倦怠,教師選擇職校學生閱讀的文章,應當控制在500字左右,對于特別好的學生可以適當選擇字數稍微多點的文章。
2.難易適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恰當地選擇文章。太容易了,學生會忘乎所以,太難了,更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教和學。
3.可閱讀性。文章要貼近現實,符合學生的閱歷和認知能力,要有趣味性,科學性,知識性,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三、閱讀中字詞的處理
影響閱讀理解教學活動成效的因素很多,其中詞匯量問題位居首位。大量的實踐證明,學生的詞匯量越大,其閱讀理解能力就越強。另外,閱讀能力越強,就會反作用于詞匯量的增長。教師需要在讀前讓學生接觸一些相關的詞匯,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必要的單詞和重要的短語,可以采用圖片引出的方式,直觀且形象,也可以啟發學生提前想象一些場景和相關的詞匯,提前查閱和學習。在閱讀中,切忌遇到不會的詞匯去查閱字典,這樣會影響閱讀的時間和效率,也會打斷閱讀的整體思維。在閱讀中遇到生詞時,要學會根據上下文推測詞義,這是一種常用的閱讀技巧,平時就要進行有意識的訓練。推測時,可以根據上下文的語境推測,也可以根據構詞法,前綴,后綴,否定等綴詞去判斷。教師可以稍作點撥,用這種方法可以大大提升學生詞匯量,也可以豐富構詞法知識,也降低了閱讀的難度。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文中給出的例子或解釋性的詞語去推斷,如for example, such as, that is to say 等去猜想詞匯的意思。
四、閱讀教學的一些有效方法
1.英語閱讀的策略。(1)技巧性策略:對文章進行略讀,瀏覽,跳讀,找關鍵字詞句,并做標記。(2)歸類策略:即學生自己對文章進行概括和講述 。(3)銜接發現策略:看題目預測文章的大意和組織結構,看段落推測段落主要意思,看整篇文章推斷作者寫作的主要目的和意圖。(4)監控策略:學生要培養自我發現和糾錯能力,通過前后對照,帶答案入文等方法對閱讀實現自我監控。
2.閱讀教學的策略。(1)教師要幫助學生解讀文章的題材和篇章結構。(2)教師要選擇不同類型的閱讀題目和設計不同的檢測方法,以適應職校教學的需求,如任務型閱讀,填空式檢測,復述文章,做選擇題等恰當的方法。(3)教師要幫助學生提供一些閱讀技巧,如猜詞技巧,上下文聯系技巧,整體理解的技巧等。(4)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情感脈絡,解讀一些文化常識 。
閱讀教學一直是推動英語整體教學的關鍵,作為教師要潛心研究教學,總結更好的適合于學生學習和教學相長的教學方法,勤于研究,不斷鉆研,突破瓶頸,把閱讀教學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M].
[2]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標準[M].
[3]王夢玲,楊欣鵬.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理念探究英語閱讀課堂的教學設計策略[J].課程教學研究,2017,17.
[4]文秋芳,韓少杰.英語教學研究方法于案例分析[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