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體育競賽是學校體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校內體育競賽設計是學校體育課程開發的又一單元。“校內體育競賽”要體現全員性、教育性、發展性和創新性的價值追求,通過對參與“江蘇省中小學優秀校內體育競賽設計與實施方案”評選活動獲獎的107所中小學報送的校內體育競賽方案進行統計分析,對其實施過程進行總結提煉,形成路徑對策,構建競賽模式。
【關鍵詞】中小學校;校內體育競賽;現狀調查;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90-0047-03
【作者簡介】王素芳,江蘇省淮安市人民小學(江蘇淮安,223002)副校長,高級教師。
學校廣泛開展校內體育競賽,有利于弘揚拼搏精神,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團隊意識,促進體育工作,而傳統校內體育競賽活動的理念、組織、方法等,嚴重制約了學校體育競賽的開展。大多數學校體育競賽一般以一年一次的全校田徑運動會為主,每班只有幾個體育特長生才有機會參加,其他學生均為“看客”。這種“體育精英”式的角逐,忽視和剝奪了大部分學生接受體育教學、平等參與競賽活動的權利。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要求,進一步總結推廣江蘇省全員參與的校內體育競賽經驗,整體推動學校體育工作向前發展,江蘇省教育廳委托省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和省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研究中心于2017年6月舉辦了“江蘇省中小學優秀校內體育競賽設計與實施方案”評選活動。江蘇省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專家,針對能較好體現全員性、教育性、發展性和創新性等方面的獲獎設計方案進行梳理,從中選出46篇,按“入選理由、學校簡介、競賽設計、實施過程、賽后反饋”等版塊進行修改編輯,于2017年年底正式出版發行了《江蘇省中小學校內體育競賽設計與實施》小學版和中學版兩部書。現針對107篇獲獎方案進行統計分析,找出規律,形成經驗,構建模式,實施推廣。
一、校內體育競賽現狀與分析
1.競賽項目的發展性。
校內體育競賽根據比賽項目的數量可分為單項類體育競賽和綜合類體育競賽。單項類體育競賽是指以一種器材或一個運動項目為主而組織設計和開展的體育競賽;綜合類體育競賽是指以多種器材或多個運動項目而組織設計和開展的體育競賽。根據體育競賽的運動項目,筆者對107所學校校內體育競賽項目開展情況進行統計,發現這些學校為了吸引和鼓勵不同水平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參加到校內體育競賽中,他們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改變“競賽”的標準規定、項目設置和競賽內容,如足球競賽,除了足球班級聯賽外,還組織了足球操展示、最佳射手比賽等。由此可見,被調研學校能結合體育課教學、社團活動等,實現體育校內競賽的競技性、群眾性、娛樂性、實用性相結合。但調查中也發現,各校田徑運動會開展單項競技類比賽依然占了很大的比例,這說明各校校內競賽項目設計還不夠豐富,沒有構成體育競賽的生態體系。
2.參與人群的全員性。
校內體育競賽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和推動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豐富師生校園文化生活。為了改變“體育精英”式運動會,體現不放棄每一個學生,保證體育弱勢生也能參與競爭,學校可以設置一些競賽裁判或服務類項目,做觀眾也是一種體育運動人口的普及,可視為增加體育運動人口的一項措施。根據調查,107所學校已經改變了體育競賽是為少數特長生提供平臺的舊觀念,學生、教師甚至是家長也能參與其中,參與一項或多項比賽、做一回有掌聲的觀眾、當一名公正裁判和志愿者等。但統計也發現,107所學校的學生、教師及家長參與項目比賽的人數還相對較少,參與比賽的學生人數只占全員參與人數的40%,當觀眾人數比較多,占全員參與人數的94%,這說明校內體育競賽普及力度還不夠,還是以學生有無運動能力為參與競賽的主要依據,“人人健身”理念雖然先行,但“全員參與”執行力不足。
3.比賽組織的創新性。
校內體育競賽要體現“校本”與“標準”的差異,學校可根據學生的年級、學情,提供不同的具有創新性的比賽組織形式,靈活定制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的體育競賽辦法、比賽規則、評價標準、參賽形式等,讓比賽更具開放性與校本特征,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利和參與機會。基于此方面的思考,筆者對調查學校進行了相關信息統計,發現107所學校都能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手段,設計多樣化的學生報名參與形式。雖然學生參與比賽項目的必選項目達到了89%,抽選項目和自選項目才僅有6%和10%的比例,但也符合江蘇省一些地區體育起步晚、經濟相對薄弱等現狀。可喜的是,這些改變可以看出江蘇省中小學體育特色學校或開展體育運動的學校,正在逐步通過改變參賽內容方法以及報名形式等,創新競賽評價辦法、廣泛多維進行競賽命名,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給學生搭建一個適合參與的平臺,調動體育弱勢生積極參與競賽,激發學生“積極鍛煉、超越自我”的熱情。
4.系列競賽的教育性。
體育系列競賽實施,除了采用單科切入模式外,還要啟動多學科交叉類切入模式。借助文化學科、綜合學科教育合力,構建相互融合的體育系列競賽體系,努力研發有益于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培育的競賽新路徑。
從被調查的中小學校內體育競賽的開展情況來看,很多學校開展體育競賽還是重在組織技術比賽,運動員獲獎占到了發獎總數的27%。但可喜的是,我們發現一些學校把體育競賽進行了學科融合,除了開展學生體育技術的全面性競賽外,還開展了與其他學科融合的、與體育競賽相關的比賽,如黑板報、海報、會徽、會旗、吉祥物、獎牌設計等,這是讓學生站在體育課程中央,讓學生時刻在場。
二、校內體育競賽實施路徑和競賽模式
1.參賽形式豐富,每人參與兩項。
運動會采用“必選、自選和抽選”的競賽形式,充分體現比賽的可選擇性,在內容的設計上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從低年級到高年級設置了多種不同難度系數的比賽,保證每位學生至少參與兩項以上的體育競賽。
2.一個運動項目,花樣展示競爭。
學校圍繞一個體育運動項目,開展課內課外一體化學科融合的系列競賽活動,實現家長學生共同參與,充分展示學生體育技能。海報會徽爭奇斗艷,體育游戲創編,征文暢談總結體會,體育文化氛圍濃厚,充分體現體育教學的教育性原則。
3.改變競賽環境,關愛弱勢學生。
“小小青奧會”將奧運元素和“達標”內容融入校園運動會,充分體現校內體育競賽“一個都不能少”的理念。創設“戰勝困難的小勇士”比賽,關注體育弱勢學生的發展,利用“進步幅度”作為評價標準,給體育弱勢學生激勵和肯定,帶給學生不同的參與感受。“小健將”“小明星”“小能手”等體育競賽,展示了不一樣的比賽內容、不一樣的比賽評分辦法。
4.淡化技術技能,學生自主自律。
學校開展的校內體育競賽沒有按照國家設置的體育達標來組織比賽,而是按照學生年齡且非專業運動員的特點,開展系列適切的體育競賽。如降低或改變標準化的體育動作要求和評分標準,更多地去比技能體能、比自主參與、比運動自律、比競爭拼搏。
5.正確指導參賽,體驗結伴競技。
一場校內體育競賽,同樣需要競賽技術指導,特別是非專業的運動員更加需要前期策劃、精細組織、裁判培訓、安全管理等。當我們的運動員包含教師、學生、家長時,我們可以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如家長、體育校友等,每個孩子都能以不同方式與同學、家長、社會人士結伴競賽,孩子們對參與的每次體育比賽都記憶深刻,甚至終生難忘。
6.評價形式多元,簡單常態有趣。
體育嘉年華、“十二生肖”運動會、“校長杯”足球賽、班際間的體育聯賽等,以賽事為中心,設置智慧創新獎項,如金靴獎、金手套獎、金話筒獎、競猜獎、征文獎、攝影獎、海報和班級名片設計獎等,讓多元評價豐富每一個學生的體育生活。
三、校內體育競賽的要求和建議
(一)校內體育競賽要求
首先,要有目的、有組織、因地制宜地進行校內體育競賽,豐富競賽項目,強調全員參與,改革評價方式,為更多的學生提供平臺,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競賽,充分體現體育競賽的全員性、教育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其次,要注重校內體育競賽的科學性,做到組織、方法的簡約與常態,可與學生體育達標項目測試相結合,融入奧運元素,增加趣味性和游戲性的體育競賽項目等,讓更多的學生喜歡競賽,讓校內體育競賽變得有趣、簡便、常態、長久和長效。最后,校內體育競賽要回歸運動本質,一是要體現體育項目的運動技術,實現體育競賽對學生身體健康的促進作用;二是要滲透體育競賽知識、體育文化元素等。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競賽中要充分體現教育性,實現體育競賽的育人價值。
(二)校內體育競賽建議
一是強調每人至少完成兩項競賽任務,而非是人均參加幾個項目,充分體現體育競賽人人參與的競賽理念。二是要改善競賽環境,增強和設置趣味性強的體育競賽項目,改變標準化的評價方式,關注體育弱勢生競賽,培養學生積極參與體育競賽、樂于體育鍛煉的習慣。三是校內體育競賽模式應該為競賽項目技術加項目比賽、競賽游戲、運動達標、競賽展示、競賽文化等系列活動的模式。
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不是資源,不是責任感,而是發現新的思維方法。要以新思維、新方法、新舉措來有效設計與實施校內體育競賽,建構一個“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校與家長之間”的體育交流平臺。激發學生力爭上游,團結拼搏的精神品質,培養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水平。由衷希望學校能深入開展校內體育競賽模式的改革,將校內體育競賽真正辦成學生、教師、家長的盛大體育節日,創設真正體現全員性、教育性、參與性的校內體育競賽,實現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真正參與其中,樂在其中,獲益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