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成政
摘 要:育人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豐富學生的人文情懷,是發揮育人功能這一語文教學作用的重要途徑。文章對情感教育與人文情懷做了闡述,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情感滲透教育,豐富學生人文情懷的應用途徑,旨在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豐富人文情懷。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教育;人文情懷
一、情感教育與人文情懷
1.情感教育
在實際教學中,以教學目標為引導,依據心理學、教育學的知識,進行的情感教育的教學活動,就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開展,促進了教學體系的改革,提高了教師執教水平,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合理采用這一手段,在教學中將情感傳輸給學生,能夠提高教學成效,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1]。
2.人文情懷
人文情懷是一個人在人生中思想、學識、修養、情緒等的綜合體現。人文情懷包括人性、理性、超越性三方面的主要內容。人性主要是堅持以人為本,把尊重人作為主要精神;理性指獨立思考,自主地依靠思考,從科學的角度追求真理;超越性是一種對生命及生命意義的追問、追求,從中尋出物我交融的心態精神。在我國,人文一詞最早在《易經》中出現,原意是傳統屬性的綜合[2]。
3.情感教育與人文情懷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閱讀、欣賞課文,把人文作品中的人文情懷融入語文教學中,能夠促進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以及對文化、歷史、民族高度的認同,形成個體與社會統一的價值觀,是培養與豐富學生人文情懷的重要途徑。
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也重點指出,在中學階段,作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語文學科,通過情感教育豐富學生的性格,達到教學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能夠促進師生間的情感,利于師生間情感體驗與情感互動,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人文情懷的豐富、人格品行的健全,有著良好的作用。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豐富學生人文情懷的途徑
1.構筑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要成功達到教學目標,必須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在實際教學中,堅持平等的原則,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學生主動接受情感熏陶,積極提升基本技能,努力掌握文化知識。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間的差異,尊重每一位學生。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把話語權交給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生展現的舞臺。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促進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滲透教育。
2.深入挖掘課文的人文因素
初中是形成正確“三觀”的一個重要階段。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握時機,挖掘出課文中的情感因素,通過情感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提升自信,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3.依靠鏈接背景突破時空限制
在現有的語文教材中,許多作品受限于歷史時空的限制。在教學這類課文時,教師要準確、全面地介紹作品的背景,使學生突破時空的限制,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主題,激發積極人生態度,笑對各種挫折。
4.理解學生的個性解讀
教師要充分理解與尊重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個性理解與解讀,促進學生多元情感的激發。例如,在《背影》課文教學過程中,一位學生提出父親也會嚴肅斥責,甚至動手打人。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對學生予以引導,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5.深度融合教書與育人的理念
教師要科學合理地選擇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互動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使教學與育人能夠達到深入的統一和融合。例如,在《鄉愁》一文的教學時,可以通過朗讀、品味,來理解課文,讓學生從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滲透情感教育,教師要營造情感教育的課堂氛圍,挖掘出課文的思想情感內涵,在教學實際中引導學生的個性情感體驗,把教書與育人做到深入的統一融合,不斷豐富學生的人文情懷與素養,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牟國棟.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華夏教師,2018(5):50.
[2]高瑩.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中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