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文 李亞洲 王國鋒
(北京師范大學慶陽附屬學校,甘肅 慶陽)
“選課走班”,即各學科分類別、分層次設計出多樣的、供不同發展潛能學生選擇的課程,以滿足學生對課程的不同需求,是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教學組織方式。選課走班制度的全面實施,對于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得到了較大程度地滿足,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它打破了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的束縛,實現了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由于每位學生的認知與智力的不同造就了對同一事物理解的差異,與其強求統一,不如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權力,張揚個性,滿足自我成長的強烈愿望。
我校公共課采取模塊走班的教學模式,即同一學科同時開設多個教學模塊,安排固定教師和教室,學生結合其興趣愛好和所開設的課程內容選擇自身所要選修的學科模塊。同時,我校結合自身教室數量、師資配備以及課程資源等實際情況,在文化課方面則采取復合走班的教學模式,即在考慮學生學習內容的基礎上適當照顧學生的實際水平,對分層走班(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科的不同學習水平,對不同班級的學生進行重新組合使其到相應層次的學科教室上課,從而實現分層教學)和模塊走班進行綜合的走班方式。
為了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培養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我校設立公共課組,具體包括體育、藝術、技術(總稱“體藝技”),由各學科帶頭人根據特定老師的專業特長進行申報課程,通過申報的課程即可開設。我校開設社團課(全校)和選修課(中學階段),這不僅有利于低年級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也有助于高年級學生發掘特長,從而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學科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論能力,而學科教室則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科學、人文素養的主戰場,我校通過走班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學科教室的優勢條件,從而保證學生能夠將理論付諸于實踐。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校的學科教室具有過硬的實驗設施條件和學科特色環境,讓學生真正沉浸在各自學科的環境的同時接受來自各個學科的文化熏陶。
在課程設計環節,如何落地實施以及實施效果怎樣是我們必須關注的,在此以我校課程設計的實施過程為例。
體藝技作為學校的公共課組承載著全校的所有特色課程,而體藝技課程的老師就涉及跨學段教學,在排課過程中,體藝計課程必須優先排。在此需要各個小組匯報各自的課程安排,可以制作簡單的表格,如下所示:

公共課排好后需要對全校課程做一統籌安排,需要提供各個年級課程安排,教師安排(語數外),全校學科教室情況,在此基礎上將以上三部分內容綜合起來全部插入到課表中。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每個學科每天有效課時的計算和排課的優先次序。例如:生物m個教室,總課時=,每天有效課時=總課時/(m*5)向上取整,必須滿足(每天課時量>有效課時量+已排占用課時),在排課過程中按照GroupBy(學科教室有效課時)次序排布,做到以上幾點基本可以滿足課程安排。在上一步只做了學科教室的排布,接下來根據教師的課程安排,將教師塞到對應的教室中去,就實現了我們排課的基本要求。
以上課程設計能夠為我校的教學增色添彩,為我們打造適合每位學生的教學又向前靠了一步,但是該方案也存在些許不足:方案實施對排課要求較高,如果不能有效安排就會導致一系列沖突,改動起來難度較高。
對課程設計及安排過程中的不足,我們期望能夠通過迭代慢慢完善起來。排課時我們大多使用Excel軟件作為記錄工具,既簡單又容易上手!一些問題和我們經常使用的一些動作,會采用ExcelVBA程序自動歸避完成方便快捷。在排課打亂過程中需要對特殊要求設施條件做均衡分部。
基礎教育應當從“把一個班當一個人教”轉向“把一個人當一個班教”,觀念的真正轉變發生在實踐過程中,因此,“選課走班”的教學實踐在目前教育環境下顯得尤為重要。選課走班的教學模式使課程與教學能夠最大程度地適合每個學生的成長,因此這也真正回答了在教育普及的信息化時代,我們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