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雷+蔣后強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站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視角,對高校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創新進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推進人才培養模式轉變、推進專業對接產業、深化高校課程改革、推進協同育人模式創新、推進管理制度創新等重點舉措,以期為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提供參考。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校人才培養體制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創新發展”擺在五大發展理念的第一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等一系列重要會議上,系統闡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思想。去年年初,習總書記在視察重慶時,提出了“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的要求。重慶市委四屆九次全會將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會議主題,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了全面部署。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教育系統肩負著人才培養、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原始創新的重要使命,同時,也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當前,我國創新驅動力整體不足和區域間創新差異較大,是阻礙我國高校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創新的一大重要因素。牢牢抓住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帶來的機遇是穩固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大理論性和政策性命題,也是當前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方式亟待突破的發展難題。
為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應大力推進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創新,重點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一、深化協同創新,推進人才培養模式轉變
1.尊重人才成長規律,進一步凝練辦學特色。針對不同類型人才培養的特點,高校結合自身實際,科學確定辦學定位,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合理確定人才培養規格,突出創新人才培養精神,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創新課程體系,形成多樣化的課程模塊,強化學生適應科學技術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能力,突出學校優勢特色專業建設。
2.以產學研一體化為基礎,深化協同創新人才培養。堅持“需求導向、全面開放、深度融合、創新引領”的原則,面向區域發展和行業企業重大需求,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突破口,通過政策和項目引導,強化校內協同、校企協同、校校協同、校所協同以及國際間協同,形成全方位、全要素的協同機制。通過協同,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共同開展科技協同攻關和人才培養,產出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
3.注重分層分類培養,創新不同階段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以提高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建立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將校企合作作為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的前置條件,嚴格落實“雙導師制”,強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到實務導師處接受技能訓練和技術創新指導一年的制度,所有論文來自于實務導師單位科研課題或生產實踐中的問題。深化普通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大力實施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強化職業教育與產業崗位的對口培養,加強實習實訓場所建設,完善中職與高職、本科間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加強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
二、優化專業結構,推進專業對接產業
1.牢固樹立人才意識,深刻把握優秀人才標準。優秀人才標準應當加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要素比重,強化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要求,尤其是服務生產社會實踐的創新能力,以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為重點,建立若干專業群人才培養標準。
2.圍繞優秀人才標準,加強專業建設頂層設計。教育主管部門要圍繞地方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制定專業發展規劃和專業管理辦法。高校要認真分析本校專業建設現狀,形成專業對接產業分析報告;以專業對接產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標準,制定本校專業發展規劃。
3.優化專業結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升級的需要,緊緊圍繞地方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需求,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培育和發展與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匹配度高的主體專業和特色專業,形成特色專業和特色專業群,構建結構合理、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專業結構體系。
4.落實“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強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貫徹落實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積極探索“城校互動資源共享”“園校互動校企融合”“產教互動集團發展”“城鄉互動聯合辦學”,以及學校和工廠融合、教室和車間融合、校長和廠長融合、教師和師傅融合、學生和學徒融合,推進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三、以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為標準,深化高校課程改革
1.指導高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以地方支柱產業為標準,設立相應專業建設委員會,指導高校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合理定位本校的專業發展目標,形成特色專業群,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通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模板,以課程模塊為基礎形成若干專業方向,供學生結合自身就業意向選擇。
2.健全融通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高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研究方法、學科前沿、批判性思維、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打通相近學科專業的基礎課程,開設跨學科專業的交叉課程。建立創新創業教學資源研發中心,深入挖掘專業教育內容中的創新創業課程,行業與企業、科研院所可合作編寫一批創新創業教育教材,引進和建設一批在線開放課程,使課程體系、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學科發展前沿、行業標準對接。凝練專業導論課和核心課程,開發一批對接地方產業的案例教材,提升課程教學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
四、改革教學方法,推進協同育人模式創新
1.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協同育人模式已經成為應對“互聯網+”時代的基本人才培養模式。協同育人模式的核心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參與社會的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需要通過慕課方式組織教學、教學過程需要小班教學,利用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參與式教學。強化教師“互聯網+”思維,鼓勵教師開發和使用MOOC課程,大力推進翻轉課堂、網上交流等教學方式。創建“互聯網+”課程資源包,包含課程簡介、教師介紹、教學大綱、教材、參考書、練習題、試卷標準、教師在線答題等內容。加強數字化圖書館建設,推進圖書館建設與信息化教學資源深度融合,推動教師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endprint
2.強化教學資源建設。加快高等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打造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建立校際資源共享機制,加快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普及與應用,推動精品資源共享課、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高校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教學實驗平臺網絡共享。針對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一批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鼓勵高校開發一批符合國家建設規范、具有專業特色的高質量教學資源庫。
五、轉變管理方式,推進管理制度創新
1.加強高校教育教學專業化管理隊伍建設。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張,高校作為組織體,其內部治理結構日漸繁雜,專業化教育教學管理隊伍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建設一支結構合理、業務能力精干的教育教學管理隊伍,已經成為提高辦學效率、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通過教務處長論壇、教學校長論壇、校內“五說”活動、東西部院校幫扶、本科院校對高職幫扶,推動專業化管理隊伍建設。
2.實施高校分類管理。制定促進高校分類發展與管理的制度文件,按照高校人才培養主體功能,對高校進行分類管理和建設,科學制訂不同類型高校建設標準、評價標準和資源配置標準,建立分類評價和考核指標體系。采取整體設計和分類發展相結合、市級統籌和高校自主相結合、重點建設和特色發展相結合的思路,以重點建設項目為引領,分層次立項建設一批一流學科和大學。
3.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雙師型”教師認定、職稱評定和崗位津貼傾斜的新機制,加強對青年教師的職業素質培養和職業能力培訓,建立青年教師導師指導制度,完善教師到企業和基層一線實踐鍛煉制度,通過到企業建專業碩士點制度,大力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依托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聯合知名企業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支持高校建設教師發展示范中心,依托各高校資源優勢,提升高校中青年教師和基礎課教師教學能力。以專業群為基礎,大力實施特色專業骨干教師研修計劃,每年選派各專業骨干教師赴國外研修。通過互派互聘、聯合申報課題、定期開展學術交流等多種方式,提升教師業務能力和教學科研水平。
4.深化高校學分制改革。健全學生自主選擇專業、課程、學習進程和任課教師的機制,建立與學分制相配套的學生收費、學籍管理、教師評價等制度體系,實現跨校間的課程互選、學分互認。
參考文獻:
[1]史嫄.基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7):08.
[2]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的通知[Z].2015-10-19.
[3]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通知 [Z].2015-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