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30.9
摘要 目的:對早期腸內營養在危重癥患者營養支持中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分析。方法:收治危重癥患者36例,平分兩組。對照組予常規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予以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統計和記錄兩組患者在進行營養支持前后的營養指標。結果:經治療,患者臨床指標均有所改善,人血白蛋白指標改善更優,腸內指標達標速度更快,ICU入住時間更短(P<0.05);觀察組治療效果更好,對照組與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72.22%、94.44%。結論: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可以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提高治療有效率,促進患者恢復正常。
關鍵詞 早期治療;腸內營養;危重癥患者;營養支持
營養不良、免疫力低已成為外科危重癥患者普遍存在的狀況。因此,近年來臨床醫師一直都在努力探索外科危重癥患者的營養支持問題。營養支持又稱為治療營養,就是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基于營養學理論制定膳食營養供給方案,促進患者康復。但是因為營養支持的規范性不強,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多會因為營養劑類型較多、選擇不當、給藥途徑不合理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引發多種并發癥。因此,本院近些年對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指標予以重視,對營養方案的制定進行深入探討,本次研究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4月收治危重癥患者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齡19~75歲,平均(45.2±0.16)歲。納入標準:①符合外科危重癥診斷標準。②不存在消化道出血或腸梗阻癥狀。③本人或家屬已知悉本研究目的并簽字確認。
排除標準:①入院后2 d內死亡的患者。②近期接受免疫類藥物治療的患者。③依從性不好的患者。
方法:對照組予常規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予以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具體方法:患者住院后1~2 d,為其使用腸內營養液,其主要成分包括10%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鈉溶液、氯化鉀溶液、各種維生素溶液、復方氨基酸注射液及其他微量元素等。根據患者的耐受性選擇相應的EN制劑。實際治療中,患者需先服用小劑量能全力或維沃,前者劑量250 mL/d,后者劑量26.8/g,d,持續輸注。需依據患者的耐受情況對輸注的速度和劑量進行調整,逐漸增加至125.52 kJ(30 kCal)/(kg·d),將此作為EN的目標點,并詳細記錄治療時間。對于耐受性較差或者是反流、誤吸風險較高的患者,需空腸喂養。
觀察指標:跟蹤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指標變化。本次研究主要觀察指標有人血白蛋白含量、腸內營養達標時間、入住ICU時間。同時,為明確早期腸內營養治療效果,需對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估。
統計學方法:應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 17.0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X2檢驗,P<0.05表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人血白蛋白水平比較:兩組經過治療4 d后人血白蛋白水平無明顯變化(P>0.05);治療后14 d觀察組的人血白蛋白水平有所提升,且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兩組腸內營養達標時間及入住ICU時間比較:觀察組腸內營養達標時間和入住ICU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44%,高于對照組的7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討論
外科危重癥患者病情發展迅速且兇險,并發癥多且易出現預后不良。主要原因在于該類患者機體處于高度應激和超高代謝狀態,分解大量激素,導致全身出現高代謝、內分泌紊亂的現象。在神經激素、細胞素和細胞內因子的共同作用下,機體對糖的利用出現障礙,糖異生增加,蛋白質和脂肪的利用速度加快,機體對于蛋白質和熱量的需求明顯增加。全身免疫系統功能降低,出現嚴重營養不良,需要給予營養支持,促進患者體內蛋白質的合成,提高免疫力,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也可降低死亡率,并縮短重癥監護的持續時間。另外,為了控制病情,需保證患者代謝功能正常,呼吸通暢,而應用早期腸內營養治療對于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經過常規治療4 d后人血白蛋白水平無明顯變化(P>0.05);經治療患者臨床指標均有所改善,人血白蛋白指標更優,而腸內指標達標速度更快;ICU入住時間更短(P<0.05)。由此可見,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的實施可以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提高治療有效率,促進患者生命體征恢復正常。因此,該療法具有臨床推廣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