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敏
摘 要:在中國廣大農村,孩子的教育問題普遍不受重視,大多數家長認為,只要孩子不是文盲就可以,學那么多東西沒必要。尤其是像初中物理這樣的學科,在家長和學生眼中并不是主要的課程,更加遭到家長和學生的不重視。如何提高農村初中物理的教學質量,引發農村學生對初中物理學的興趣,是值得每一位農村教師深入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初中物理;教學質量;有效性
在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十分嚴重,大多數父母為了生計,為了更好的生活,選擇外出打工。孩子大多數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撫養,由于老人家知識水平有限,無法督促孩子學習;老人的體能有限,更是管教不了調皮搗蛋的孩子;在孩子需要正確引導的時候,卻找不到“啟明燈”,任由孩子釋放天性,最終的結果是導致孩子不服管教。在學校,教師對農村學生的這種“天性”更加費心勞神,他們的各科成績都不理想,像“初中物理”這樣的課程更是不受重視,怎樣才能引發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是當前廣大農村物理教師亟須解決的一大難題。
一、調動學生上課積極性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給學生再多的學問,也不如培養學生去主動學習的興趣。尤其是像物理這種動手動腦、思維邏輯較強的學科,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自身情況及特點,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興趣,再逐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課上學習效率高,課下練習自然得心應手,這樣可以使學生對物理學科更加自信,更加認可,把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轉化成強大的學習動力,在學習上自然會收到最佳效果。
二、課堂有效互動,提升學生參與性
“填鴨式”教學并不適合現在的學生,教師一味地在課堂上講,學生坐在下面枯燥地聽,全程毫無互動,導致上課效率低下。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由重“教”改為重“學”[1]。物理課當然少不了課堂實驗,課堂現場實驗是最受學生歡迎的。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不要只顧自己做實驗,要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發言,提出假設,通過實際操作逐一驗證假設,然后得出結論,這樣的上課效率無疑是最高的。另外,學生上課氣氛是否活躍,取決于教師是否充滿激情地進行教學,感染到每個學生,帶動課上氣氛,這是每位教師需要掌握和學習的。
三、提倡物理源于生活
物理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很多物理學定理也是從生活中總結的。《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從生活走進物理,透過生活看物理。我們周圍的生活到處充滿著物理知識,這樣更容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2]。例如,在講到“凹凸透鏡成像原理”時,教師可以用近視鏡和老花鏡的生活實例讓學生更加深刻地學習物理知識。在學習“氣化和液化”時,教師可以提出“地上的水經過太陽照射變干,都跑到哪里去了”和“為什么會有霧”這一系列生活化的問題,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在課堂上逐步引導學生解決疑惑,從而達到使其掌握物理學知識的目的。
四、提倡物理源于實踐
物理源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人們的認識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并且要完成幾個循環才能使知識得以升華、內化和活化,最終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這樣才實現了知識的價值。現在大多數學校設備及配置均已通過省級和國家級九年義務教育發展均衡驗收,實驗室設備已相對完善。在農村初中物理課上,學生也可通過實驗室自己親手做實驗來驗證理論,收獲知識。物理學是科學,科學學科更是如此,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就決定了他們學習物理必須從感性認識出發,通過具體的物理科學實驗和不斷的感性參與物理實驗,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從具體的物理現象和變化中認識物理概念和規律,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激活學生學習思維,開啟學生智慧,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團結合作、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嚴謹工作的科學風氣,開拓創新的思維品質。學生起初之所以喜歡物理,是因為物理不僅源于生活,源于生產實踐,更是因為物理課有有趣的動手實驗。讓學生在精神上得到滿足,他們更容易得到成功的喜悅,這是其他學科在課堂上不容易做到的。通過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更易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由成功帶來的心理上的自信心。
五、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在農村,許多家長還存在著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對孩子的要求也停留在識字階段,家長對自身通過勞動力來獲取報酬的方式已經認可,但是家長并沒有意識到,讀書除了獲取更好的物質條件外,更重要的是獲取精神食糧,這才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得以延續的根本。精神空虛的民族就如同行尸走肉,這樣的民族又如何自強不息,屹立于世界呢?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也是我們世世代代不可忘記的。因此,學校方面應主動向家長宣傳教育的重要性、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定期召開家長會,分析現在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學生本身,說明哪些優點需要發揚、哪些不足需要改進、哪些方面需要提高,這都是要家長和學校共同努力的。只有家校結合,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這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每個家長,乃至整個社會最希望看到的景象。
六、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由于每個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情況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對課上知識的掌握程度有所差異,這就要求教師要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則,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對某一知識點掌握較弱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也可在上課時組織有獎競答活動,回答正確的學生可獲得獎勵,并把自己掌握的重難點分享給其他同學,以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與此同時,良好的習慣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班級可利用班會時間對“良好學習習慣養成”展開討論,大家可互相學習,互相分享如何提高學習效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方法。
七、注重教學反思
“經驗+反思=成長”是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提出的教師公式。豐富的教學經驗可以使教師更加敏銳地察覺到教授學生的重難點,可以更清楚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用什么樣的方式去表達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教學過程中學會不斷反思,對每堂課成功之處、不足之處進行自我剖析,成功之處精益求精,不足之處加以改正,矯正其教學方法,端正教學態度,調節教學氣氛,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只有把教學經驗和教學反思結合起來,教師的教學品質和教師素質才會得到全面提高。教學反思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是對教師更高的要求。各學校也在定期組織物理學科教師培訓工作,大家一起交流教學經驗,不斷自我反思,提升自己,以把更好的教學質量帶給每一位學生。
總而言之,現在農村物理學科的教學環境有待改善,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有待提高,教師也需要在自我反思中不斷成長,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善于發現,勇于探索,實事求是地進行。相信在教師、學生、家長的共同努力下,農村物理學科的學習成果會實現質的突破。
參考文獻:
[1]張云云.提升農村初中物理教學質量的實踐與思考[J].農家參謀,2017(6).
[2]臧石頭.農村初中物理教學質量提升難的成因淺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版),201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