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理論化意識形態長期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要存在形式,受此影響,理論化意識形態決定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但處于理論化意識形態背后的感性形式意識形態,也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對于這種感性形式意識形態的不斷整理和深入分析,將在理解意識形態內容、理解意識形態發展歷程、理解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方面,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發展機會和動力。
關鍵詞: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感性形式;理論形式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6.012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6-0058-04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世界已然成了“地球村”,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早已突破了傳統的經濟往來而進入了更廣泛的文化交往層面。在這樣的宏觀歷史條件下,西方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甚至日常的餐飲產品都紛至沓來,進入國內,而以這些實體產品為載體的西方文化思潮也同時踏入了國門。當面對這些與國內主流意識形態迥然不同的文化思潮形態時,一個緊要的任務便是如何在直面“他者”的過程中,使國人繼續堅持主流意識形態和堅定政治信仰,表現出中華民族應有的偉大自信,此時,傳統擔負這一任務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完成這一時代使命的不二之選。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征是意識形態性
根據學界的一般認識,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1]可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社會整合活動,既包括個體思想整合,也包括個體行動整合。具體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執行者在教育過程中主動地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社會化,將思想觀念和政治觀點等傳遞給后者,使其在該過程中形成前者期待的思想觀念和道德修養,并最終將這些觀念上的內容轉化為符合主流社會要求的社會行動。這些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內容,也是其鞏固主流意識形態,應對其它社會思潮挑戰的作用機理,因為只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向國人充分展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優長,才能使國人在面對西方某些思潮的比較時,強化自信,堅定信仰,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是包括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內的所有意識形態最合適的傳播方式。
由于意識形態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最常見的教育內容,有學者稱意識形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征,意識形態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在本質、功能和價值上的一致性,再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即意識形態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意識形態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功能”,[2]而“所謂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向受教育者傳播和灌輸意識形態的作用,其目的就是達到社會整合,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3]筆者也同意上述觀點,即意識形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內容,意識形態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征,誠如阿爾都塞所言:“政治國家機器是意識形態整合的硬元素,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是意識形態整合的軟元素,后者在現代社會的意識形態整合中具有特殊功能”。[4]
二、感性形式意識形態:一種客觀存在的意識形態形式
一提起意識形態,我們會反映出一整套的思想、理論、著作或是創造這些內容的思想家們,究其原因,與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密不可分。具體而言,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識形態多是抽象程度較高的理論內容,哲學蘊味較重,不僅使得教學方式帶有明顯的理論性和思辨性,也對受教育者的思維水平提出較高要求。這種教學狀況的出現,并非課程設計者及教育執行者有意為之,故作深奧,而是受到意識形態主要表現形式——理論化意識形態的限制。因為意識形態大多反映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跨越了人類文明的千年歷史長河,內容豐富,信息含量巨大,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更是如此,面對如何涵蓋這些紛繁復雜社會對象的要求,抽象程度高、概括性強的理論化陳述便成了一種歷史性的選擇。這從學界關于意識形態的定義中可見一斑,所謂意識形態“指反映特定經濟形態、從而也反映特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的觀念體系”,“最重要的有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藝術和哲學等形式”,[5]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以一種理論化的形式存在并為人們認識和接受,有其客觀的歷史必然性。
第6期閆闖:感性形式意識形態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
盡管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和意識形態定義中的理論形式意識形態被視為意識形態的重要形式傳教多年,但近些年的研究表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不只包含理論形式,還包含著意識形態的感性形式,只是這種感性形式的意識形態一直處于理論化意識形態的背后,并不為人熟知,“人們通常把意識形態僅僅理解為理論形式,并由此而忽視了以感性形式存在的意識形態。”[6]國內學者劉少杰在整理有關文獻的基礎上,指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內涵和外延中都包含著一種不同于哲學等理論形式的上層建筑內容,這是一些沒有上升到理論化程度的感性內容,生動具體,抽象程度不高,但也客觀“反映特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屬于上層建筑中的一類意識形態形式,劉少杰稱之為意識形態的感性形式。劉少杰曾對此詳加闡釋,“馬克思首先明確地指出,作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是在財產關系和階級關系基礎上產生的,‘整個上層建筑是由‘各種不同的、表現獨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觀構成的……并通過傳統和教育傳播給個人,成為支配人們社會行動的‘真實動機和出發點,亦即包括情感、希望、幻想、信念和原則的整個意識形態,更明確地說,馬克思這里論述的意識形態概念已經不是僅指哲學等理論形式了,還包括情感、希望、幻想、信念、仇怨和偏見等……它們連同哲學、政治和法律等思想理論一起構成了“整個上層建筑”(整個意識形態)”。[7]根據劉少杰整理的觀點,感性形式意識形態廣泛存在于社會各個領域,相對于理性意識形態,感性意識形態具有更大的真實性與生動性。[8]
既然馬克思論述過感性形式意識形態的存在,為何理論化意識形態長期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要內容,或者說為何感性化意識形態長期被忽略?劉少杰認為原因在于一種理論上的誤解。“馬克思恩格斯所使用的意識形態概念確實經常指系統化、理論化的思想觀點,但當他們這樣使用意識形態概念時,通常是在面對或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杜林和費爾巴哈等的哲學理論,而當馬克思恩格斯不僅僅針對這些哲學理論時,他們的意識形態概念則不是限定在理論層面上,然而,后人卻沒有注意到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概念特指和泛指的區別……進而把意識形態僅僅歸結為理論形式,排除了意識形態現象中的感性意識。”[9]除去前述原因之外,筆者認為這一情況的出現還存在一個現實的本土原因,即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我們的工作重點,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之初,在這段時間里,“我們出現過把一切都意識形態化,再把意識形態政治化,進而去控制人們思想的錯誤,事實證明,這種做法違背了人類思維的規律,這樣做的一個必然后果,就是意識形態教條化”。[10]可以說,當年的意識形態教條化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政治原因,其初衷是希望通過意識形態教條化來最大化地統一國人思想,形成集體合力來鞏固新生政權和發展經濟,而為了便于傳達和記憶,重要的手段便是將鮮活的意識形態凝練為抽象的理論形式,即將意識形態理論化,最終教條化。因此,這種理論化意識形態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中的重要地位與意識形態教條化的歷史過程密不可分。
三、感性形式意識形態的存在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處于理論化意識形態背后的感性形式意識形態,也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感性形式意識形態的整理和分析,必然使得當前以理論化意識形態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遭遇新的挑戰,但這些挑戰中也蘊含著重要的發展機會,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對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富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識形態內容的理解。意識形態性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征,使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性質和主要教學內容,基于此,需要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容形成更為全面與合理的理解。為了避免可能因遺漏而造成的不完整理解,準確承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從而更加充分地發揮這一思想武器的社會作用,有必要沿著現有關于感性意識形態的研究路徑,認真整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成果,明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內涵和外延,以此為基礎豐富和充實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學內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得到科學有效地發揮。
第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識形態發展的理解。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發展是一切事物的內在特征,意識形態同樣概莫能外,在當代中國則具體表現為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當代意識形態精華內容不斷融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之列,共同引領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對于這些意識形態方面的歷史性進展,結合意識形態感性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做出生動且令人信服的理論闡釋。具體而言,意識形態包括理論形式意識形態和感性形式意識形態兩種,前者是后者的概括與升華,是后者在人類思維領域中的理論化內容,而后者是前者的存在方式和具體體現,是前者在社會領域中的感性化內容。當時代變遷不可逆轉地發生時,變化和發展會首先出現在社會領域的感性化內容中,繼而隨著人們思維的深入和認識的深化,最終引起理論層面的觀念性內容相應改變,即使出現超越當下社會感性內容的超前觀念或意識形態,其也是源自對當下社會感性內容的準確認知和科學預測,這實質是 “物質決定意識”原理的現實反映。基于以上理解,筆者認為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明確感性形式意識形態的存在和意義,能夠有效解釋和說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當代中國的發展歷程。
第三,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應對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理解。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后,始終處于與西方勢力的對立和斗爭之中,而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不斷勝利,西方勢力也在無奈中將覆滅馬克思主義的手段由武力干預轉變為意識形態滲透,尤其是近年不斷拋出“淡化意識形態”等理論思潮,試圖通過所謂的“淡化”方式來消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作用,我們應對此保持高度警覺。“20世紀中葉以來,意識形態領域的對抗呈現出新的態勢,其主要表現是意識形態的淡化與‘西化、‘分化戰略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雙重推進,其實質與目的在于消解人們思想中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價值觀,確立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至尊地位。”[11]“淡化意識形態”作為一類西方理論思潮,主要包括所謂的“意識形態終結論”和“非意識形態化論”,究其觀點都是淡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強化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由于“淡化意識形態”思潮主要展開在理論化意識形態層面,直接挑戰著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馬克思主義理論化意識形態,而在多年理論研究和建設的基礎上,我們有信心應對這種“淡化意識形態”思潮的挑戰。“思想政治教育應對‘淡化意識形態思潮不僅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黨性,更要凝練過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力,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剖析‘淡化意識形態思潮的意識形態本質,糾正和防止思想政治教育中‘泛意識形態化的失誤。”[12]但是,相對于“淡化意識形態”思潮這種借助理論載體的滲透方式而言,西方勢力的另一種滲透方式更加隱蔽,“他們利用新聞廣播、電影電視、音樂舞蹈、戲劇文學、體育衛生與科學技術等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徑和方式對社會主義進行思想滲透”,對于這種滲透方式,我們更多地是從蘇東劇變的慘痛歷史教訓中領略了其中危害,認識到這種滲透方式是在灌輸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同時,達到淡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目的,最終通過所謂的“新思維”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資本主義化。[13]對于這種全新意識形態滲透方式的作用機制及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結合意識形態感性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做出有效的分析與理解,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起理論層面上的科學認知及實踐層面上的有效對策。
根據感性形式意識形態內容來解釋,輸入自西方的“新聞廣播、電影電視、音樂舞蹈、戲劇文學、體育衛生與科學技術”實質向國人傳播著西方社會中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包含著大量直接支配西方社會成員行動的感性層面道德倫理、價值信念和行為準則,本質上屬于一種西方社會中的感性意識形態。[14]只是因為這些“輸入物”貼近日常生活,而且沒有進行過理論概括,所以不易發現其背后潛藏的意識形態屬性,最終可能使我們放松警惕而被其蒙蔽。但當我們正確認識這一類“輸入物”的意識形態屬性后,便可以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感性化意識形態內容,用包含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新聞廣播、電影電視、音樂舞蹈、戲劇文學、體育衛生與科學技術等”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來引導國人保持立場,堅定信仰,應對挑戰,防范風險。因此,在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視和強調感性化意識形態,是有效應對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重要內容。
第四,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理解。由于長期將理論化意識形態視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要內容,使得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以理論化意識形態教學為主,無論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想品德課程還是高等教育階段的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其中內容大多為理論化意識形態,抽象、概括,不易理解,加之以理論說教為主的教學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對著包括教學效果提升在內的諸多瓶頸問題。如何調整教育方式,提升教學效果,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一個主要問題,筆者認為重視和強調意識形態感性內容將對前述問題的破解起到重要作用。因為感性形式意識形態和理論化意識形態之間存在著表現形式和抽象程度上的差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的教學內容安排和課程講授方式出現了與以往極大的不同。具體而言,由于感性形式意識形態是意識形態的感性存在方式,抽象程度不高,屬于意識形態的初級形式,適合在思維能力不強的低年級學生階段教學,又由于其形式具體生動,貼近生活,適合使用影視、文學作品,英雄事跡等感性素材進行生動教學,使學生形成直觀的感性印象,提高教學效果;而理論化意識形態是意識形態的理性存在形式,抽象程度高,信息量大,屬于意識形態的高級形式,適合在思維能力較強的高年級學生階段教學,教學方式也相應地以傳教、辨析、討論方式為主,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理論體系。
四、結語
感性形式意識形態的存在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并不限于以上幾個方面,但囿于筆者能力僅論述如此,而對于這些已論述的和未論及的內容,學界在深入思考和積極探索之外,還應保持一種開放的眼光和態度,因為它們的背后可能存在著新的機會,一些因忽略內容的重拾和注入而帶來的新機會。因為在當今時代,“視覺文化大規模地擴展并迅速取代文字文化統治地位的新形勢下,改變僅從理論形式或概念體系把握意識形態的做法,在更廣闊的現實生活中關注那些由影視媒體和互聯網傳播開來的感性意識形態,已經成為鑒別意識形態研究是否跟上時代變遷的一個尺度”,[15]換句話說,由于感性形式意識形態最直接地反映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也使其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最有活力的元素,從某種意義上說,感性形式意識形態是推動整個意識形態內容發展的主要動力,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強調和重視感性形式意識內容,既是對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也是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機遇和資源。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2]劉文.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生命力[J].求實,2010(11):204.
[3]李遼寧.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功能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56.
[4]陳炳輝.阿爾都塞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理論述評[J].廈門大學學報,1994(4):87.
[5]肖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371.
[6][7][9][14][15]劉少杰.意識形態的理論形式與感性形式[J].江蘇社會科學,2010(5):14,15,15,19,19.
[8]龐達.馬克思主義感性意識形態的基本內涵及其特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47.
[10]朱曉慧.發揮意識形態功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思想理論教育,2007(3):31.
[11]侯惠勤,等.沖突與整合——如何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實踐過程對人們思想的影響[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95.
[12]王習勝.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應對“淡化意識形態”思潮[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3):136.
[13]于洪軍,潘云濤.沖突與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識形態教育與非意識形態教育的統一[J].前沿,2008(4):108.
[責任編輯:張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