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孝萍 張明明
摘要:
考察高校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自知”現狀,令人憂慮?,F實是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本民族文化不抱有基本的溫情與敬意,更缺乏深入了解的能力與興趣。但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活力因子”如:“天人合一”“仁者愛人”“以民為本”“和而不同”等,又是我們形成文化自覺,培養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源頭活水。高等學校就應通過采取全面提高教育者傳統文化素養、構建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建設中華優秀文化網絡教育平臺、建設蘊含傳統文化元素的文化校園等措施,切實推進大學傳統文化教育,使大學生達至“文化自明”。
關鍵詞:文化自覺;自知之明;傳統文化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6.028
中圖分類號: 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6-0129-06
今天,文化日益走入國家政策和發展戰略的中心,文化建設已被規劃于“五位一體”的現代化事業的總體布局之中,提到了“文化立國”的戰略高度。文化的繁榮發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而文化強國的建設又有賴于大眾的文化自覺意識的形成。如果把文化強國作為建設的目標,那么大眾文化自覺意識地養成就是達成這一目標的途徑。在培養大眾文化自覺意識的過程中,在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的大學生理應成為備受關注的群體,培養他們,使之對自己文化有“自知之明”,才能養成高度的文化自覺意識,具備較強的文化自覺能力,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文化自信就能更廣泛的確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也才能成為“應是”的景觀。
一、“文化自覺”與“自知之明”
“文化自覺”這一概念是我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的。費先生追溯自己提出“文化自覺”的概念的思想來源,“并非從東西方文化的比較中,看到了中西文化有什么危機,而是在對少數民族(內蒙古鄂倫春聚居地區)的實地研究中首先接觸到了這個問題?!盵1] 他認為一個人口較少的民族“只有從文化轉型上求生路,要善于發揮原有文化的特長,求得民族的生存與發展” [2] ,以小見大,他看到了中華民族以至于全人類的共同問題——如何從文化轉型上求得生存與發展??梢娢幕杂X本質上是對文化價值的覺悟覺醒,是文化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創建。費孝通先生還用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3]概括了文化自覺的歷程。這里的“各美其美”是說首先要尊重和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文化中那些對當代具有重要精神價值的內容,要培育好、發展好,使之在新的時代得到進一步發展。“美人之美”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博采眾長。文化發展的歷史從來都是開放著的,能發現他者文化的有益因子,尊重并自覺吸收整合,才能實現文化創新?!懊烂琅c共,天下大同”是指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價值共識,實現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大繁榮。因“不同”才能“和”,“不同”且“和”才能“生生不已”?!懊烂琅c共,天下大同”也是我國古代“和實生物”哲學觀的文化運用。在這個多元文化碰撞、交流、融合成為一種新的文化趨向的形勢下,對自身文化自信,對他者文化尊重,對多元文化理智選擇,成為當代文化自覺地基本原則。
怎樣“各美其美”?費先生同樣指出一條路徑:“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盵4]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明白自己文化的發展歷程,是“文化自知”;在現實中掌握文化的發展方向,自覺發現文化系統新生的有價值的文化要素,引領文化建構,才是“文化自知”的目的。
第6期鄭孝萍等:文化自覺意識下培養大學生文化“自知之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思想原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根本,“不忘”根本,就要了解“根本”,再由“了解”達至“理解”,有批判地繼承,這就是文化的“自知之明”。沒有文化自明,我們要么形成文化自卑情結,唯他者文化為美,將自己的文化視為落后和腐朽,面對文化霸權卑躬屈膝;要么形成文化自負情結,唯自我文化為美,將眼光停駐在歷史深處,無視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這兩種情況都無法使我們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以清醒的頭腦,跟上時代潮流完成“文化自覺”的使命。因此,文化自明,首先就要清楚、科學地認識自己的文化,這里不僅包括“明了”,更包括對他的分析和反思。并且僅就“明了”而言也不能局限于社會精英層面,更需走向大眾,也就是說只有全體社會成員主動形成“自知之明”,“文化自覺”才具有實現的可能性,才不會出現諸如“女德班”這種怪胎。而人類文化的創造、傳承和創新主要靠教育這一形式來實現和完成,作為高校,“應當全面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文化育人和文化引領的重大文化使命”。[5]
二、高校大學生文化自知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等學校的大學生理應是我國文化強國建設中的主力軍,可是考察他們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自知”狀態,就會對他們擔任主力軍的能力產生質疑。大學生們對民族文化的了解普遍處于淺表層,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不僅不能明了儒道為主體的傳統文化的基本思想,甚至其中一些最基本的思想也似是而非。比如儒家的“孝”,只被學生理解為“聽話”和“奉養”,幾乎沒有聽到“孝道”還包括“敬”“無違”“志”這些核心理念?!八 币脖淮蠖鄶祵W生從字面上解釋為“寬恕”“饒恕”,而不是“推己及人”。將道家的“無為”解釋為“不做”更大有人在。除了中學課本上的選文外,很少有學生會去閱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作品,即使文學經典如《紅樓夢》,完整閱讀的人也少之又少。這樣的閱讀狀況又怎能期望我們的學生對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產生“自知之明”,更遑論去推動大眾形成文化自覺乃至建設文化強國。通過調研,我們認為造成這種現狀的可能原因如下:
1.對本民族文化無深入了解之語言能力
文言文是傳統文化的書寫語言,而文言文的認讀障礙是無法閱讀經典以了解傳統的原因之一。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學生不讀《紅樓夢》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語言讀不懂或者讀起來費勁,有的學生甚至要求老師推薦白話文版本的《紅樓夢》,至于《道德經》那種文字艱深的作品,學生感慨說比英文難懂。大學之前,語文課本里文言文選篇極為有限,大量的重復性的各科練習又占用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最終,學生閱讀古白話文的文學作品的能力都沒有養成,閱讀先秦的文化經典自然難于上青天。
2.對本民族文化無基本的溫情與敬意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一書中要求讀本書者需“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之歷史之溫情與敬意”,“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以往之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6] 錢穆先生所言“本國歷史”與我們所談民族文化高度相似,而今日部分學生因無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之能力,自然無法把握其精髓,甚至生成誤解,并以此為由對傳統文化加以批判和否定,有時甚至扭曲和娛樂化,某高校碩士“精日”言論應給我們警示。很多人認為在今天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中,傳統文化一無可取之處,只應當求助于先進的技術工具和西方的契約精神,這實際上就是民族文化的虛無主義。這樣一來,無論是中國的悠久歷史,還是優秀的傳統文化,都在“大話西游”式的眾聲喧嘩中被“戲說”,原有文化的歷史根基和歷史精神被瓦解。正如一位美國學者所言:中國面臨的核心危機是“自性危機”,“中國正在失去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中國性?!盵7]
3.對本民族文化無主動了解之興趣
擺脫壓力繁重的高中生活,在寬松自由的大學環境中,學生們往往樂于通過消遣大眾文化的方式來愉悅和放松自己。對那些抽象深奧的哲理、那些需要坐住板凳潛心閱讀的經典則避之唯恐不及。大眾文化雖然也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其世俗性、娛樂性和平面化特征十分明顯?!坝螒蛴欣怼薄皧蕵分辽稀保嵏矀鹘y,消解權威,放逐理性,這一切都迎合了大學生逆反逐新的心理,將消費主義、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等價值觀植入內心,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就很難再植入大學生的精神世界。而目前,一個更加令人憂慮的普遍存在的現象尚未引起足夠的關注:即使主流文化或者精英文化,也必得在創作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帶上明顯的娛樂化色彩,才能在學生那里得到有限的回應。同樣,在高校課堂上,老師對傳統文化的娛樂化傳授,才能得到學生一定程度的歡迎。我們不否認樂中學,但娛樂絕難抵達深刻,而一個高等教育娛樂化的趨勢是不會有利于文化強國的建設的。
4.對本民族文化無用心體悟之壓力
對大學生而言,本民族文化掌握多少無關畢業,更無關就業。在絕大多數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此類課程往往事實上以裝飾性課程而存在。學生選修是為了學分,且基本只要選了就會獲得學分,課程開設形式大于內容。雖然談到此類課程的重要性,高校的部分決策者可以長篇大論,可一旦落實到培養方案中就會最大限度邊緣化處理。與這一狀況相關聯的一定是高校文化類課程的師資問題。雖然絕大部分教師具備文學、歷史、哲學等專業學科背景,但也有部分教師教非所學,本身就存在傳統文化底蘊不足、認知錯誤的現象。即使那些有專業背景的教師,也會因此類課程性質本身的局限,如:無法建設精品課程、教學與科研課題申報困難等,不能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相關領域的研究。這種教學科研的“雙軌”局面勢必會導致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的現象,教學改革動力不足,最終也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大學生目前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淺表層認知及疏遠態度,究其根本在于自“五四”運動前夕開始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疏離與否定。鴉片戰爭之后,師“夷之長技”未能解除民族危機,于是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選擇了師“夷之文化”,革命思想、更新觀念,以使中國走上現代化道路。但這種全盤西化的文化移植模式使中國人產生了深深的文化自卑感,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新中國成立之后發生了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致命沖擊,在砸爛傳統的同時,整個民族淪陷到前所未有的文化空白的境地。之后,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西方的思想文化再次被主動“拿來”,奉為至理。學術上以西方的理論為標準;科研以發表在國際期刊的成果為優秀;甚至節日越來越追捧的也是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的節日。中國人在沒有自身民族文化思想養護的狀態下,赤裸著卷入功利物欲的海洋中。甚至于教育這種“養成人格”的機構,也急忙奔向產業化之路,教育于是全面配備了功利心:高考報志愿的原則是哪個專業掙錢,大學其間對課程的重視程度由就業技能的需求程度來決定。面對這樣的現實,整個教育過程中,傳統文化類課程因為無助于高考和找到工作而被放逐。
一百多年來的的全盤西化追求,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很多人選擇“集體遺忘”,身為中國人,卻對自己的文化似懂非懂,這是無法成為一個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的。今天,作為中國明天的建設者的大學生必須建立起我們的“文化自覺”: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我們的身份標識,就是強國的最深厚根基和最活躍源泉,而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并踐行、發揚就是己任。
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自知之明的養成首先要把握的基本理念
本民族文化于我們而言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的文化,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即“以中華民族為創作主體,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特色和穩定結構的,世代傳承并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盵8] 事實證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在完全排斥和放棄自己傳統文化的條件下發展壯大的,同時,也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是在完全吸收和借鑒異族文化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華民族的騰飛,中國夢的實現,必須要在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汲取寶貴而豐富的精神力量。我們當然可以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但主體一定是我們自己的文化。正如十九大報告中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提出的三點要求: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這里的“不忘本來”就是基本前提,我們這種文化上的自信源于傳統文化的活力因素。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人與自然關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儒家和道家雖然從不同的觀察點出發來研究天人關系,但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合一、共存、互動。儒家以人事附會于天道,把“人”的價值觀加之于自然,使“天”不僅成為自然法則的承擔者,也成為了社會倫理法則的承擔者。道家則基于天道運行的自然法則,以天道來解釋人道,主張人應回歸自然,適應自然的生長和發展規律,以達成生命的“逍遙”。由此出發,人與自然不會生成一種對立的關系,人不會把自然作為異己去征服,相反要承認自然的價值,并對天地、萬物負有道德責任性和行為調適性?!疤烊撕弦弧彼枷氲漠斚聝r值是重大的,目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早已有目共睹,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整體和諧、彼此協調、天下一體的“合一”思想就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智慧,這種包含著現代生態智慧的思想,可在當下的社會實踐中大有作為。
2.仁者愛人
“仁者愛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仁”的核心內涵是愛人。儒家從人類最基本的血緣親情出發,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愛“親”到愛“他人”,逐步把關愛的對象擴大到愛所有生命及萬物,由此建立起人對世界的普遍性道德關懷?!叭收邜廴恕睂€人而言,是人們立身處世、道德修養的重要準則,人們通過“反求諸己”,踐行“忠恕之道”來修身,養成各種美德;“仁者愛人”對于社會來說,是治國理政的行為指南,通過行“仁政”,“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來實現社會和諧?!抖Y記·哀公問》記載,魯哀公問孔子怎樣處理政務,孔子回答:“古之為政,愛人為大?!笨梢姁廴耸翘幚碚盏氖滓瓌t?!叭收邜廴恕钡乃枷腚m由孔子提出,但也是先秦時期其他學派共同關心的思想主題。墨家針對當時各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人與人之間互相侵害,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兼愛”思想,以實現百姓生活和社會秩序的穩定,使社會達到和諧有序的狀態。道家則從“自然無為”出發,提倡無私之愛,認為宇宙萬物來自于“道”,“道”的本性是順應自然而無私無欲,“道法自然”是人與物應守之則,所以莊子說“愛人利物之為仁”(《莊子·天地》)。盡管數千年的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之間的“仁愛互利”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差異,但積淀在民族精神中的這種大愛情懷卻歷久彌新。這種思想不僅有利于家庭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有利于建設和諧的人際關系,更能夠培養公民的愛國精神和崇高道德感,并反對不義戰爭,追求世界和平,并從“泛愛”的思想中生成對環境和自然的愛惜之心,進一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3.以民為本
以民為本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尤其是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重要現實價值。儒家民本思想主要繼承了西周時代“明德保民”的政治思想,將道德與政治結合是其創新點,將“愛民保民”當做君主的道德修養和政治原則,并提出了系統的“仁政”思想。墨家則認為,人與人之間要平等地相互愛護,真正的仁君要以“兼愛”待民,為天下百姓謀福利,是仁者之責:“仁者之為天下也,辟之,無以異乎孝子之為親度也”(《墨子·節葬》)。老莊崇尚自然,“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第49章),主張君主的治理亦應順應民心,不可以過多地干擾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這些是先秦諸子思想中有代表性的民本思想,而后在歷史的發展中,這一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具有了豐富的內涵,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民為邦本。承認和肯定人民的力量和作用,以及人民才是君主統治的根本,“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尚書·王子歌》)。其二是執政為民。人民是國家的基礎,“欲至于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尚書·梓材》)。這些傳統的民本政治理念將在對“民主”“人權”等西方的政治理論“中國化”的發展創新中,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與此同時,傳統的民本思想也成為國家領導者的自覺意識,并付諸政策實施。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就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正確權力觀,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組織、敬畏法紀,做到公正用權、依法用權、為民用權、廉政用權,永葆共產黨人拒腐蝕、永不沾的政治本色。”[9] 這里的“敬畏人民”“為民用權”的理念就是傳統民本思想的當下運用。
4.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應該可以被看做是中華政治文明的精髓?!盵10] 這個名詞由孔子明確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為政》),“和”即和諧、和睦、和平、和善、中和等含義?!独献印芬粫裁鞔_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42章),《中庸》更提出“中和”概念,明確將“和”與“中庸”聯系起來進行思考,認為“中”是大本,“和”是大道,兩者統一,構成“中庸”思想體系??梢娙祟惿嫘枰昂汀保瑳]有“和”就無法結成一個共同體,不能形成互惠,沖突也會成為生存的常態。但這的“和”的前提是“不同”?!巴便郎缌耸挛锏亩鄻有院蛡€性,就不能生成“和”。所以“和而不同”的智慧就在于首先承認和允許“不同”的存在,在“不同”的基礎上形成“和”,才能使事物在協調中得到發展,也就是說,要達到“和”,必須堅持“不同”的存在?!昂汀笔前萘恕爱悺保ú煌┑摹昂汀?,而不是排斥“異”的“同”。這就是“和而不同”思想的精妙所在。
“和而不同”體現在政治領域是政治寬容精神。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協和萬邦”的理念,強調國家之間應當親仁善鄰,講信修睦,禮尚往來,不能倚強凌弱,以大欺小,各國之間應當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發展友好協作關系,形成國與國之間的“和”的政治局面?!昂投煌本耋w現在文明與文化發展史上,更強調“善解能容”,任何一種文明或文化的發展,往往都是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化交往中體現“和而不同”思想的結果。費孝通先生主張的“美美與共”實際上就是“和而不同”理念在文化上的行動原則。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國與國、人與人之間沒有距離,不同文明間的矛盾和沖突一定會比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來的更加激烈。但任何一個文明都不應該通過消滅或同化其他文明求得發展,即使是一個暫時處于優勢的文明,而應該在尊重文明的多樣性,保證不同文明的協調發展過程中實現自身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倡導“和而不同”的理念對于當今世界的和平發展至為重要。
四、高校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自知之明的養成路徑
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如此豐富的活躍因子,在強調文化自信的時代,就應該對這些活躍因子深入了解,生成文化的“自知之明”。在高等學校,面對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普遍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就不能僅停留在知其重要的認識層面,而要落實到如何展開的實踐層面。在這里,我們有如下思考:
1.整體布局,提升全體教師員工的傳統文化素養
這里所指全體教師員工當然包括非教學崗位的學校員工。傳統文化教育的推進不能只依靠于幾門課程和幾位文化類專業教師,更要使學生全部的學習和生活中浸潤著濃厚的文化情懷。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道德思想,“應深入挖掘高校每門專業課程中的道德資源,引導大學生在面向社會面向世界的實踐中踐行誠實守信、求真務實、嚴格自律、遵紀守法的品質”[11]。全體教師員工良好的傳統文化素養將體現于每一堂課和與學生交往的每一個場所,言傳身教,相輔相成。提倡教師員工通過自身努力學習提高,適當安排專門講座去及時推動。在教師中高校輔導員群體與學生聯系最緊密,他們的傳統文化素養的提高要備受關注。目前,高校輔導員大部分具備研究生學歷,但專業出身不同,在他們自身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并沒有系統的學習過中國傳統文化,這就更需要在從事這項工作之后,安排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的培訓或提供系統的學習機會。
2.“頂層”設計,區域內協同建設傳統文化課程群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要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1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且分散在文史哲藝等諸多學科之中,我們目前的高等教育學科設置里,還沒有哪一個專業可以涵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內容,相應的,也就不會有“全面”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師。同時,普通高校中又有理工農醫等類辦學方向的側重,人文學科師資力量相對不夠雄厚。那么在課程設計時,應由主管部門牽頭,集中優秀力量,展開區域內協同建設傳統文化課程群的“頂層”設計,從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方面搭建傳統文化通識課程體系,便于學生選擇符合自己興趣的課程進行研修。
目前“慕課”建設如火如荼,各種網絡平臺、各高校特別是著名學府開設了很多優秀課程,看起來似乎解決了傳統文化課程建設問題,但實施過程恐不盡如人意。筆者在兩年的助課過程中發現不少問題,自主學習部分刷進度條者不在少數;網絡直播見面課由于內容和教學設備等因素導致學生不愿聽或聽不清。而區域內教學即使專題講座也能保證師生的面對面,保證思想和情感的同步傳遞交流。
3.“精讀”文本,返本才能開新
在上述的課程群建設中,核心課程應為“中華優秀文化思想”。中華優秀文化思想是優秀文化成果的靈魂。疏導了中華優秀文化的基本思想理念,就使得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得以暢通,結合于新時代建設,使民族文化的生命得以圓滿。雖然“溫故而知新”中“知新”是目的,但“溫故”也是必由之徑,“開新”需要“返本”。
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將“中華優秀文化思想”設為必修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強調以經典文本為基礎,文本是思想的承載。通過對經典文本的講解分析,一方面提升了學生閱讀經典文本的語言能力,另一方面使之了解文本的歷史文化背景,理解先哲們對人性的審問和深重的憂患意識,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才能發自肺腑。在將學生通過文本帶入傳統的同時,我們還要結合當今社會熱點問題,通過問題設計和小組討論的方式將學生帶出來,去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學生才能激發起探求的興趣,主動由“了解”走向“理解”。采取嚴格且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以強化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思想的自覺性。
4.文化校園,回歸教育的文化本質
大學不能缺少文化氣息,大學校園應當成為文化校園。當然文化校園的內涵異常豐富,既包括了我們前面提到的教育主體的全面的文化提升,以使傳統文化教育不致成為在現有的培養方案中,由數名專業教師提供的“文化調料”,而應當滲透到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各個層面,建構起文化網絡以全面育人。讓傳統文化成為文化校園建設的活力因子,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學生社團。任何一所學校都會有一定數量傳統文化愛好者,他們有較好的基礎,可以成為相關社團的中堅力量,帶動和推進傳統文化教育。但這些社團僅憑學生一方面的力量,容易產生社團活動的表面化現象,也難以在學生中產生廣泛深入的影響,必須有專業教師參與其建設,給予指導和幫助,學校也需要重點扶植,才能保障社團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的實現。
中國傳統文化豐富的活力因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蘊含著中華民族自我認同的凝聚力,是文化強國的精神支柱。大學生肩負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在大學教育階段,以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浸潤之,培養他們對本文族文化高度的“自知之明”,是當今大學教育的一種首要任務。我們不僅要認識到傳統文化教育的緊迫性,更重要的是采取切實的行動,腳踏實地地開展起來。
參考文獻
[1][2][4]費孝通.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J].學術研究,2003(7):7,7,5.
[3]費孝通文集(第十四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196.
[5]王冀生.大學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存在[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20.
[6]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
[7]李慎之,何家棟.世界已經進入全球化時代[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148.
[8]趙潔思.中國傳統文化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
[9]習近平告誡干部該敬畏什么[BD/OL].(2016-08-16).http://news.163.com/16/0816/10/BUJ8PNSP00014PRF.html.
[10]虞崇勝.“和而不同”:中華民族精神中的政治文明精髓[J].唯實,2004(1):32.
[11]陳巖,杜蕾.以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的對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81.
[12]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01-1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責任編輯:張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