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澤
我國著名學者葉瀾教授提出: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的事業。筆者認為,道德教育的本質功能在于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構人的生活方式,實現人的生命價值。中小學道德教育要回歸基礎,必須回歸人的生命本質,必須以關注人的生命成長為依托。也就是說,道德教育要為弘揚學生的生命本質、生命力量服務。我校積極進行校本德育探索,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提煉和挖掘教育思想,踐行“讓每一名學生都成功”的教育理念,不斷創新德育實踐模式,從關注每一名學生入手,不讓一名學生掉隊,對學生實施全員承包,尊重學生差異,關注其學業進步、品格塑造、心理健康、習慣養成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努力促成學生新的進步與提高。
一、在實踐活動中養成良好習慣
人的行為水平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最低層次是不自覺的行為,外界的要求可能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是自己不情愿的,這就需要一種外部力量強制實現。二是比較自覺的行為,它不需要外部力量提醒、監督或強制,但要自己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進行自我強制約束。三是自動自覺的行為,這時人已把外部要求內化為自身的一種需要,形成了自己的思維行動方式,既不需要外部監督和強制,也不需要自己做出意志努力,而是自覺自愿地、自然地執行這種行為,這就是定型的行為——習慣。習慣是人們在后天長期形成的、穩定的和自動化的語言、思維和行為方式,是不容易改變的、在一定情況下自動地去進行某些活動的特殊傾向,是一種自然的流露。習慣不同于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為,是人們在頭腦里建立起來的一系列條件反射。
習慣是一個人個性心理特征的主要標志。好的行為習慣一旦養成,必將成為一種力量,使人受益終生。
二、在實踐活動中樹立理想信念
1、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教育,堅固精神支柱的理論基礎;
2、結合實際進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三、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公民道德意識和行為
1、增強責任意識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從班級管理入手。積極引導、正確教育。
2、良好道德素質的培養要從培養基礎道德入手。培養基礎道德,是自我發展的關鍵。
3、指導學生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學會四個關心。
四、在實踐活動中培育民族精神
1、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撐,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的思想根基。千百年來,中華大地深情傳誦岳飛“精忠報國”的動人故事,謳歌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赤子情懷,感慨于謙“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的壯志豪情……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刻,毛澤東就曾自信地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鄧小平深刻指出:“我們國家的每個人包括娃娃都要有愛國主義精神,有民族自尊心,這與實現四個現代化是密切相聯的!”正因為擁有這種民族精神,走出“十年動亂”陰影的中華民族很快凝聚了偉大的力量,海內外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團結一致,致力國家建設,反對民族分裂,擁護祖國統一,書寫了改革開放30年的輝煌歷程。
愛國主義最鮮明的主題就是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胡錦濤同志指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們不斷開辟新征程、開創新未來的不竭精神動力。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面臨著許多突出的矛盾和問題。我們必須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匯集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戰勝一切困難,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
2、在實踐活動中弘揚民族精神
無數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用他們的青春、智慧乃至生命詮釋著不同歷史時期民族精神的深刻含義。這些千百年來積累的民族精神不僅是民族告別落后,走向文明進步的強大動力,而且是維護中華民族穩定和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偉大的民族孕育著偉大的精神,而偉大的民族精神又必將成為民族發展的動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利津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