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口,起源于圖騰崇拜,舊時西南地區的人們常將其做成面具,掛于門楣之上,用來驅邪鎮宅保平安。吞口,豹眼怒視,齜牙咧嘴,犬齒突出,血口大開,好似能吞掉一切災禍,保佑民間風調雨順。因其口大,日有氣吞之勢,在川渝地區也用它比喻能吃。
大圓祥博物館根據館內收藏的上百尊吞口面具之形,與設計師三只合作推出這款奮口對碗。對碗采用臺灣產高白泥制作,器型靈感源自宋代斗笠碗與明清高足碗,將兩者相結合,釉面光滑,清新素雅。手繪的吞口紋樣,花樣簡潔,俏皮可愛。制作者刻意將碗口打薄,弧面下移,重心下沉,取放平穩。
將圖騰紋樣印丁碗內,不僅是傳統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更將精神崇拜變成尋常生活,寓意豐衣足食,生活美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