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潔
摘要:閱讀教學屬于高中語文教學課程的關鍵構成部分,新課改對其提出更高的期望。語文閱讀水平的高效提升,能夠使學生語文學習效果的整體水平邁上一個新的臺階,情境教學法對于學生語文閱讀水平的高效提升有莫大幫助,所以這一教學法得到很多語文老師的關注甚至應用。在此,對高中語文閱讀情境教學法進行簡要介紹,并展示了這一教學手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特色與運用準則、路徑,希望為高中語文老師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情境教學法
一、高中語文閱讀情境教學法簡介
情境教學法即為語文課程中,旨在增強學生對文章的感受,指引他們更為清楚地理解文章含義,提升思考能力,且對有關知識采取針對性引進課堂或者構建出一整套體現出飽滿的感情色彩、栩栩如生情景的教學手法。這一教學手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情境的感知能力,并且激發學生的非智力潛能,為閱讀課程構建恰到好處的氛圍,有助于學生在輕松環境中達成學習目標。
二、高中語文閱讀情境教學法的特色
情境教學法依靠本身特定優勢,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課程里獲取大量運用,顯示出很多傳統教學手法所沒有的特色:
1.情境導入。在設身處地對文章思想感受予以感知的整個時間段里,大力培養學生感知美、欣賞美、構建美的技能。
2.情境深入。采用對文中人物進行角色飾演的方式,升華學生對文章的感知,推動其持續依照個人經歷與知識累積深度了解文章的總體意義,且在求索時間里強化情感培養。
3.情境構建。對文章情境展開構建的時間里,指引學生親身感受其特色,推動學生在語言、感受、思想等方面提升切身體驗,以便構建出靈氣十足的學習情境。
三、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一)運用準則
1.針對性準則。語文閱讀教學情境的構建務必在充分了解文章中所體現的知識、情感為前提,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達到最初的教學目的。也要注意增強學生的創作水平,依照高中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水平與認知能力程度來構建情境,鍛煉其解決消化問題的技能,使其不斷增加求知欲。
2.和諧性準則。務必保障構建的情境和文章內容、學生成長經歷相貼合,從而更恰當地促進學生主體性的提升,使之在發現、找到、消化問題的時間中,增強學習、考量問題的技能。并依靠構建恰如其分的師生感情,提高課堂氣氛的活躍度,以此不斷提高語文閱讀課程成效。
3.滲透性準則。構建情境的過程中,要把“情”當成教學橋梁滲透進課程當中,如此有利于構建出恰當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情感交匯,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對其語文學習能力的綜合提升大有助益。還要在閱讀文章時融入自己對文章的感受,在這一過程中提高學生在文章閱讀與感悟方面的水平。
(二)運用路徑
1.引入情景,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成果有極大影響,描述精湛的課文導文,可以大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其盡快融入課堂與老師構建的教學情境里,以便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果。高中學生多數體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其對生活環境之外的世界、未曾接觸過的事物都體現出強烈的好奇甚至無限的熱情。語文老師應該充分應用學生的這一特質,如向學生講述有關該文的典故,富有特色的典故可以更加引發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產生對文章的濃厚興趣,這也是為老師下面的教學任務做了一個良好的鋪墊。老師也能通過提出一個使學生出乎意料或者趣味十足的貼合時代新興元素的問題,運用學生的好奇心及探索欲望,使之對后面的教學內容產生更多關注,激發其強烈的思維擴展及聯想力。老師還能依托文章的背景材料引出新的課程,如在講解李密《陳情表》的過程中,可把西晉的歷史背景與作者李密的人生歷程說一說,向學生構建一種悲涼的氣氛,將學生快速引入文章當中,從作者的角度出發,感受文中“乞終養”的期望。
2.擅于利用語言,細致描繪情景。好的情景,很多時候是由老師良好的語言表述能力為基礎而為學生構建的情景聯想,因此這樣的語言表述能力對情景的構建具有十分關鍵的意義,這樣的課程教學可以稱作教學藝術的展現。老師的語言表述應體現出強烈的感染性與啟發效果,以便向學生呈現一堂生動、形象的閱讀課程,引發其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其處在文章呈現的情境里,使學生和作者在思想情感方面產生回響。老師還可應用多媒體設備加強對教學情感的呈現效果,圖片、音樂、視頻等能夠更直觀地體現老師想向學生呈現的教學情境,通過簡單欣賞或者互動的方式,老師能夠借助各種感官感受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及潛力。然而應務必緊緊貼合課文內容,不能一味追求情境效果而本末倒置,如在講到《林黛玉進賈府》時,能夠借助播放歌曲《枉凝眉》的手法引入教學情景,對“鏡中月”“水中花”等比喻進行介紹,并非花去大把時間來向學生展示《紅樓夢》電視劇選段,且要求學生看完電視劇展開探討,這使語文課堂成為電影院,極易使學生的思維方式出現偏差,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成效。
3.激發學生思考能力,進一步感受文章思想。對于一篇文章的感知,僅憑老師課堂講授遠遠不夠,主要體現在學生個人的思考、感悟方面,老師要做的是在貼合文章的情景里,對學生的思考、感悟方向及能力進行引導,使之得到一個正確的思考方式與情景。在新課改推出以來,高中語文正在向素質教育的領域邁進,綜合培養學生考量、研究、消化問題的技能。從高中生的角度出發,其對世界的了解還不足,因此其思維還屬于發散形式,沒有受到客觀事實的約束,這一群體對許多問題的想法及創新性通常難以被老師想到,這一對新興事物的探索方式和老師團隊的知識相遇,便可碰撞出新的火花,從而使雙方加強對文章的理解程度。
4.增加所研究的方面,延展情景創設。學習的意義主要體現在生活上的運用,在語文的閱讀課堂上,老師既要立足于使學生更好的感知課文內容,使之把學習課文的方式與課文展現出來的思想情感運用到個人未來的學習、生活里,實現結合實實況、拓展延伸的目的。例如,在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里,所講的是作者母親的事情,作者在母親過世以后方體會出母親對自己這份深厚而含蓄的愛,是其走向更多的愛和光明的勇氣來源。實際上,大家均有一個這樣的母親,不管她知識水平、工作狀況如何,她們對自己孩子的愛都是毫無保留的。請學生講一下在個人生活里,同母親共同經歷的一件記憶深刻的事,之后表述一下個人感受。運用類似的題目結束課文的學習,有利于把理論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能夠使學生更為恰當的感受課文的中心思想,深入感受生活中的多種情感,且努力維護它,這也是對教學情景的升華,有利于實現語文教學為生活服務的目標。
四、結論
新課改指出,很多新型教學手法,任何教學方式的采用,老師的教學意圖均應旨在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水平。課堂上,學生是教學主體,情境教學法為學生、老師營造出一個輕松、自在的學習環境,也向學生提出應用各種角度考慮問題的發散思維模式,還需要老師在問題答案的解釋上切勿流于片面只給出標準結果,而削弱學生的思考能力。唯有切實感知課文的文化背景及情境,方可恰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進一步提高個人的思考能力,推動學生在能力及情感方面的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余平.探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應用情境教學法[J].新課程,2015,(12).
[2]高劍鳴.情境教學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