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毅峰
摘要:不少教師視游戲為洪水猛獸,把它當作學生學習上的大敵。但是,我們若能更加科學理性地思考就會發現,不少游戲中蘊含的思維對教學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為此,結合教學實踐,并借鑒游戲的目標性、情境性、反饋性、團隊性等基本思維方式,就如何進一步激活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進行了探索與思考。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課堂教學 游戲化思維
一、運用目標性思維,讓學生敢于挑戰
我們常常發現,學生一旦接觸喜愛的游戲,便會堅定目標,即便在游戲中遭遇艱險,也不輕言放棄。想要讓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過程中堅持到底,不輕言放棄,我們必須向游戲學習,協助學生樹立目標,敢于挑戰難題、挑戰自我。
首先,目標設置要有難易梯度。不少游戲在開始前就可以從簡單、一般、困難三個難度級別中先選定一個再挑戰,這樣做的好處不言而喻。我們教學目標的設定同樣需要有梯度,在學習開始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迅速進入狀態,樹立信心,等學生有了把握,自然會向更高層次目標發起挑戰。其次,目標設置要有時間跨度。我們要重視短期目標,讓學生更加專注當下,避免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即時干擾;也要重視長期目標,讓學生能夠有寬廣的視野和大度的心態,不再為一時的成功而驕傲,也不再為一時的失敗而喪氣。
二、運用情境性思維,讓學生樂于體驗
不少游戲之所以能夠如此吸引學生,重要原因就在于引人入勝的游戲情節,更加特別之處在于,我們還會作為一個角色參與其中,有時甚至能夠成為主角并決定故事的發展和結局。相比在游戲中,學生在不少道德與法治課上只能充當聽眾或觀眾,如果這節課上缺乏有吸引力的事件或情節,學生便會逐漸游離于課堂。想要讓學生沉浸到學習中,必須創設優質的情境,讓學生感受真切、愉悅的體驗。
優質的情境必須富含趣味性。在被問到為什么喜歡玩游戲時,幾乎所有學生都會回答“好玩”。既然“好玩”對學生如此重要,我們為什么偏偏要在學習中回避它呢?我們完全可以嘗試把趣味作為第一參考要素,畢竟課堂是否吸引學生,是開展一切教學活動的前提。優質的情境還必須富含挑戰性,那些讓學生愛不釋手的游戲都是“耐玩”的游戲。我們必須精心打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情境,使之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引發學生的密切關注。
三、運用反饋性思維,讓學生勤于改進
我們常常認為,沉迷于游戲的學生,思維一定處于混亂之中。但實際情況卻是,學生的這種迷糊更多發生在課堂上,在游戲中他們倒是頭腦清醒,反應迅速,有了錯誤還能在第一時間修正到位。同樣的學生,在游戲中表現“優秀”,為什么在學習上卻會經常被老師、家長批評的一無是處呢?也許,并不是學生出了問題,而是課堂教學需要改進。我們需要向優秀的游戲學習,用好反饋性思維,讓學生能夠及時改進自己的思想和行動。
反饋必須要有即時性。在游戲中,我們的每一步決策,甚至手指的每一個點擊,都會立刻引發系統反饋,讓我們明確下一步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或怎樣變得更好。即時反饋也是教學中優化學生行為最好的工具之一,我們必須給予學生即時指導和點撥,避免學生陷入思維和行動的茫然中。反饋必須要有多樣性。為此,我們要為學生提升可視化的學習“進度條”或相應的“等級”“排名”,讓他們清楚自己學到了哪里;我們應該像游戲中那樣,讓學生感受失敗或“死亡”的滋味,同時賦予他們“復活”的機會,這樣的機制會讓他們更加投入。
四、運用團隊性思維,讓學生善于合作
不少游戲之所以能吸引眾多人參與,不僅在于能夠成就個體榮譽感,還在于能夠讓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在游戲中并肩作戰,成就集體榮譽感。反觀我們的教學,雖然一直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但由于各種原因,學生往往是單兵作戰,合作學習和探究常常流于形式,效果并不如人意。想要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上能夠像玩游戲時那樣,相互合作,抱團進步,我們必須運用好團隊性思維。
我們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合作自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讓學生在組建團隊上擁有更多自主權,真正尋覓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當然,教師也要適時給予指導,根據教學實際調整團隊結構。我們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團隊任務。多樣化的團隊任務可以把學生凝聚起來,為了一個個共同的目標,相互鼓勵、共同發展。在團隊任務開展過程中,我們還要讓學生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達成個人和集體的共贏。
游戲思維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未來的課堂教學中也會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雖然目前將游戲思維應用到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困和障礙,但只要廣大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能夠解放思想、大膽實踐,虛心向游戲學習,真正掌握游戲背后的科學思維方式,促進學生敢于挑戰、樂于體驗、勤于改進、善于合作,就能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增添更大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申煜.基于核心素養的游戲化教學評價體系初構[J].教育導刊,2017,(03):52-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