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明
(上海立達職業技術學院,上海 201609)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健全和實施,民辦教育開始進入規范化發展的新時代,全國民辦高校迅速發展,民辦高校教師的數量也在明顯提高。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雖然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教師的專業成長,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教師的專業發展在民辦高校明顯滯后。本文通過分析民辦高校教師科研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以促進民辦高校教師專業成長。
高校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指高校教師從準備進入高等教育這一領域,由沒有教學經驗的新手型教師到成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專家型教師,直到退出這一領域的整個成長過程[1]。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經驗離不開時間的積累,可反思單靠時間的積累是做不到的。每一位想要在高等教育崗位上成長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教師和一名專家型教師,必然離不開不斷反思。反思型教師不僅需要具備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還要有對自己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完善的能力,同時還能對教育的社會價值等更深入的教育問題開展研究。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2]。所以,科研是高校教師專業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俗話說,教研相長,科研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將在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將成果應用于教學。每一位高校教師都不應以傳統的“做一名優秀的教書匠”來要求自己,而要努力通過反思不斷開展科研,力爭成為專家型教師。
我國大批民辦高校建校時間短,且屬于比較年輕的高校。雖然科研情況較5年前相比,有一定改善,但整體仍然還呈現科研實力較弱、科研成果少和質量不高的情況。筆者將近幾年盧麗瓊[3]、方曉霞[4]、祝成林[5]、廖立紅[6]等人的相關調查結果研究發現,目前民辦高校教師的科研現狀如下。
與以技術性研究為主的公辦院校相比,民辦高校學科設置多以市場為導向。民辦高校的中高級管理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公辦院校,在科研定位上仍沿用公辦院校的模式,忽視了由民辦高校與企業交流合作產生的發明專利、技術革新之類的成果實際應用的推廣。這種不準確的科研定位導致民辦高校不能發揮出民辦高校科研的應用性研究特色。而這種不準確的科研定位也提示我們,不能單純以公辦院校對科研發展情況的評價標準(學術論文、科研項目的數量)來評價民辦高校的科研情況,應建立獨立的民辦高校科研情況評價體系。
我國大多數民辦高校建校時間短、起步晚,目前只能以教學為主,對科研關注不夠,這直接導致管理人員和教師對科研不重視。同時對民辦高校教師而言,課時費是其收入的重要部分,相對于難度大、耗精力、得不到什么實際收入回報的科研而言,教師更愿意帶課。再加上大多數民辦高校并未將科研考核納入工作考核中來,因此很多教師積極性不高,不利于科研的發展。
民辦高校教師年齡和職稱構成存在著“兩頭大、中間小”的情況,高級職稱和初級職稱人數偏多,而起連接作用的中年骨干教師數量少。有高級職稱的年長教師,有一部分是兼職教師,還有的是已退休的公辦院校教師,基本沒有從事科研的積極性;有初級職稱的年輕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很難獨立開展科研;中年骨干教師具備一定科研能力,但他們中很多人科研經歷并不豐富,并且這個群體經濟壓力大,很多人還傾向于將大部分精力投入教學中。也就是說,這個團隊根本無法發揮傳、幫、帶的作用,既沒有積極性高的學科帶頭人,又缺乏愿意做科研的業務骨干,使科研的開展難度較大。即使開展科研,通常也是單打獨斗,缺乏團隊意識,而實際上一個好的科研團隊是需要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歷和職稱的教師共同參與的,但民辦高校本身教師數量不足,從而使科研開展難度加大。
民辦高校科研經費部分由市教委資助,數目非常有限,只能提供給為數不多的教師,剩下的需要由民辦高校自己解決,目前一般都是從學生的學費中抽取,這一部分更有限,甚至有的學校根本不抽取。并且大多數民辦高校科研基礎條件差,缺乏資金更新和擴建實驗室,目前的實驗室僅能滿足日常教學工作,教師只能在教學實驗室的空閑時間開展科研,且相關儀器也比較落后,無法滿足教師科研的需要。這提示民辦高校應通過自身多渠道籌集科研資金,如鼓勵教師與企業合作開發新技術和項目、鼓勵教師開展能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的研究等。
民辦高校本身建校時間短,科研管理部門建立時間更短,雖然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項目經費使用制度不明確,項目立項、管理和結題制度不清晰,科研獎懲缺乏明確規定,科研考核沒有與收入掛鉤等。
很多研究者做過統計,與公辦院校相比,民辦院校教師發表論文數和科研項目數明顯要少,而且發表的論文普遍層次低、價值小,申請的項目大多也是低級別、學術性較差的。另外,賈東榮[7]的研究指出,民辦高校教師發表的論文專業集中度低,缺乏持久深入的研究,這也是目前民辦高校教師開展科研的一個缺陷,民辦高校教師開展科研缺乏長遠的計劃,也缺乏在同領域深入研究的持續性,無法捕捉到該領域最前沿的信息,更無法成為該領域的專家,這也決定了他們拿不到高級別項目和寫不出高水準的文章。為突出民辦高校的應用性特點,民辦高校的科研成果除了用發表論文數、科研項目數來評價以外,還應將產、學、研合作項目數和成果轉化率納入評價體系中,鼓勵教師通過合作項目獲取經濟效益,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以研養研,這可以有效改善民辦高校科研經費不足的現狀,但民辦高校目前對這方面的關注度普遍不夠,或者說目前根本無法開展。盧麗瓊等[3]通過調查發現,民辦高校將科研轉化為現實勞動力的比率仍維持在個位數。
從我國目前的民辦高校教師科研現狀來看,科研并未成為大多數教師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們在意識上不夠重視,能力上有待提高,科研氛圍不濃郁。大多數教師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備課和上課上,這樣下去非常不利于個人專業成長。一味機械上課,不去反思和把握該領域的前沿信息,久而久之就會失去改革和創新的動力,變成一個單純的教書匠。筆者認為這不是大多數民辦高校教師想要的結果。雖然在民辦高校開展科研困難重重,但我們必須明白:為自身成長,為將來成為一名專家型教師,就必須克服困難,嘗試開展科研。由于大多數民辦高校教師工作在教學第一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將遇到的問題嘗試用新的方法來解決,這就是最貼近民辦高校教師的科研。將這樣的教學改革作為科研項目,既能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又能推動科研的開展。
目前民辦高校對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夠重視,這是缺乏長期發展戰略眼光的表現。民辦高校已經進入內涵建設階段,想要在社會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民辦高校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可以從抓科研開始,減少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制定科研方面的獎勵和懲罰制度,鼓勵教師將更多的時間用在科研的開展上。目前教師在個人專業發展還不太被重視的大環境下,需要通過個人發展來提升個人成就感,這不僅僅是迫于升職稱,而更多是為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力爭將來成為一名專家型教師。筆者認為,民辦高校需要通過鼓勵教師開展科研來推動教師發展,從而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民辦高校教師想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應從重視教學科研開始,所以,請每一位民辦高校教師從現在開始養成看文獻的好習慣,及時了解相關領域的前沿信息;每次課后都要反思,對不合適的地方嘗試做小的改善,再將這些小的改善上升到科研;嘗試做一些分析總結,如果這些小的改善能夠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就大膽推廣。通過開展教學科研,提升自己的教學和科研水平,在科研水平提升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開展教學外的其他研究。希望每一位高校民辦教師都能在工作中實現個人成長,提升個人價值。
參考文獻:
[1]周景坤.高校教師專業成長階段研究[J].教育評論,2015(3):80-82.
[2]王素.轉變思想觀念促進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J].管理學刊,2006,19(3):48-50.
[3]盧麗瓊,王邦永.民辦高校科研工作現狀及改進策略---基于上海市五所民辦高校的調查分析[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9,9(4):26-30.
[4]方曉霞.高職院校教師科研現狀分析及對策思考[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10-12.
[5]祝成林,張寶臣,郭麗瑩.高職青年教師科研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3(1):42-45.
[6]廖立紅,王木生.高職院校科研現狀及對策探討[J].職教論壇,2013(31):31-34.
[7]賈東榮.民辦高校科研工作的現狀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3(2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