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興春,趙倫華,施 俊
(湖北醫藥學院基礎醫學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病理學在醫學教育、臨床診斷和科學研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病理學教學內容分為總論與各論兩部分,總論主要是研究和闡明各種疾病共同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的發生發展規律,為基本病理過程,是學好后續內容——各論的基礎[1]。因此,改進病理學總論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病理學總論教學質量尤為重要。
全國高等醫學院校本科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所使用的第八版《病理學》教材總論部分包括細胞和組織的適應與損傷、損傷的修復、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炎癥、腫瘤、環境和營養病理學6個主要章節。對于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而言,上述病理學總論部分主要特點為:(1)各章節涉及的重難點較多、較復雜。以炎癥章節為例,其重點為炎癥的概念、基本病理變化、分類,急性炎癥的血管反應過程和白細胞反應以及炎癥介質的作用、急性炎癥的病理學類型與結局,慢性炎癥的病理變化和肉芽腫性炎的特點。(2)涉及基礎的專業名詞、術語多,易于混淆,記憶難度大。以炎癥章節為例,基本病理變化如變質、滲出、增生,概念較抽象、枯燥,對于剛接觸病理學的醫學生而言,學習難度大,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并掌握,會導致學習效果差、學習效率低。(3)因醫學生要求學習的專業課程較多,故分配給病理學的學時相對有限,從而存在病理學教學內容多、授課學時少的問題[2]。以我校為例,病理學總論部分理論課總學時為20學時,實驗課總學時為15學時,其中炎癥章節僅安排4個理論學時和3個實驗學時。可見教師需要在相對有限的學時內,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傳授病理學知識,而這并非易事。
病理學總論是綱領,是學習各論的基礎,各論則是對總論知識的應用,二者相互聯系。總論內容掌握情況直接決定了學生能否學懂、學通病理學知識。對于醫學相關專業的本科生來說,深入理解并掌握病理學總論部分知識,有利于其總結規律,理清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掌握病理變化與臨床疾病之間的有機聯系。比如,在學習肝炎、腎炎、肺炎和腸炎等之前,學生應該認識到上述各個器官病變的本質均為炎癥,這是疾病發展的基本規律。可見學好病理學總論部分內容,有利于學生在病理學學習過程中將點與面相結合,把握特殊與一般規律,抓住疾病的本質[3]。
提高病理學總論教學質量對各論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教師在病理學總論教學中要采用高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主動理解并掌握總論及各論知識,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病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教師應該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病理學總論教學效率。此外,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找問題、找答案,理論聯系實際,培養獨立思考及綜合分析能力[4]。
病理學屬于形態學科,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授課中輔以多媒體手段,可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論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應明確病理學總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他們之間的關系,具有整體化思想,把知識點串聯起來,引導學生利用總論知識掌握各論知識,提高教學效率。
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選取典型案例,設置一系列彼此相關又具有思維發散性特點的問題,啟發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5]。案例教學旨在通過對實際案例的講解,由淺入深地引出病理學相關理論知識,易于學生接受。
由于病理學總論內容主要是病理學基本概念和病理變化,知識點較零散,可采用案例教學法,加深學生對病理學基本知識的理解。案例教學法應用于病理學總論教學的優越性:(1)在總論教學中穿插典型案例,將抽象、枯燥的知識點具體化、生動化,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2)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活學活用,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直覺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提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3)案例要與臨床緊密聯系,提高學生對病理學知識的掌握能力和應用能力,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為以后開展臨床工作奠定基礎[6]。
案例教學法既可在課中也可在授課結束時運用,在授課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引入臨床病例,可以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在授課結束時提出臨床病例,既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還能檢測學生該章節知識掌握情況。
在病理學總論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可以使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在課堂學習中由被動變主動。案例教學法改變了以教師、課堂和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是將講授與自學、討論與交流、指導與研究等密切結合的一種互動式教學法,也是一種有效的啟發式教學法。
傳統授課方式易使課堂沉悶、枯燥,微課教學法的引入成為一個創新授課方式的契機。微課就是教師結合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將重、難點進行切割,制作成時長為10分鐘之內的片段化教學視頻,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學習效果選擇課件學習,實現因材施教。在病理學總論教學中引入微課教學法,不僅能使理論課變得更為生動、形象,還能提高學生實踐能力[7]。
微課教學法應用于病理學總論教學的可行性分析:首先,微課短小精悍,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和趣味性,內容豐富,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便于學生課后對課堂知識查漏補缺,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其次,微課包含很多病理形態學內容,易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最后,微課重點突出,可以快速切入課堂主題,亦可快速收尾,在某種程度上,微課可以看成傳統課堂的濃縮精華。微課對教師的挑戰表現在制作微課時,必須整體把握好教學思路,吃透教學大綱,熟悉相關微課內容策劃及創作知識與技巧[8]。
3)交通部門資料。交通運輸的道路及其附屬設施數據,主要有等級公路、隧道、渡口、特大型橋梁、高速公路出入口的空間位置及相關屬性,鐵路的編碼、名稱、起點、終點、類型、建成時間等相關屬性,通用機場、運輸機場的空間位置及基本屬性信息,長途汽車站(樞紐)、三等以上火車站的空間位置及基本屬性信息。
與傳統授課方式相比,微課教學法缺乏課堂互動。因此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微課教學是對傳統教學的有益補充及拓展,只有讓兩者相互改進、相互促進,才能發揮出微課教學的巨大潛力和應用價值。
翻轉課堂的理念:課前,教師將大量教學資源提供給學生,學生利用這些資源自主學習;課上,教師針對學生反饋的問題有重點地加以指導,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9]。
將翻轉課堂與傳統授課方式相比,發現:(1)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對教學結構的重構,構建了“學生先學、教師后教”的教學形式,促進了教學由傳統的教導學轉變為學定教。(2)翻轉課堂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學生可以在課前對沒有完全理解的內容進行思考、記錄或推演,直到弄懂。同時,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有巨大的幫助,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此外,翻轉課堂使學生由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構建者,學生從傳統的“填鴨式”消極被動的學習狀態轉變為充滿求知欲的主動學習,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10]。
翻轉課堂的核心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方法,從而達到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的目的,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應綜合病理學總論的特點及學生的專業、層次、知識架構、學習及思維方式等,遵循“以學生為本”教學理念,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病理學總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2]都鵬超,劉魯英.醫學概論教學整合的探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29):93.
[3]杜永麗.完善和改進病理學總論教學方法 提高教學效率[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4):54-55.
[4]張汛.在病理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2):84.
[5]郭昊,趙婷.案例教學法運用于病理學教學改革中的意義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20):172-173.
[6]張琳,徐玉婷,王慶苓,等.案例教學在病理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4):281-283.
[7]王立偉.微課在病理學教學中應用的探索[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6,30(5):30-32.
[8]張楊,彭波,唐運蓮,等.微課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淺談[J].課程教育研究,2017(24):116-117.
[9]梅娟.翻轉課堂在醫學病理學教學中的探索[J].學理論,2015(9):200-201.
[10]呂威力,邢雪松.翻轉課堂在醫學病理學教學中的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6(33):11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