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提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重點研究現階段“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產生背景、現實意義、現實困境以及應對手段,實現“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可持續發展,以實現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老齡化社會;醫養結合;養老模式
本文系吉林省委黨校青年課題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1月9日
一、新時代背景下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緊迫性
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我國“70后”、“80后”以及“90后”的家庭結構已經固定為“4+2+1”模式,即一個完整家庭包含夫妻二人和雙方父母以及一個孩子。對于獨生子女家庭,4個老人的養老負擔過于沉重,尤其當老年人出現重大疾病時會對獨生子女家庭帶來巨大影響,正如社會上所流傳的一句話,“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與此同時,我國失能、半失能、殘疾老人、嚴重疾病老人等特殊老年群體人口數量逐漸增加,單靠家庭養老遠遠無法滿足需求,而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和養老服務資源彼此對立且資源數量有限,造成養老服務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造成社會養老成本負擔加重。無論是養老保險資金缺口巨大,還是社會養老成本負擔過重,亦或是養老醫療衛生服務無法滿足現實需求,都反映了現階段我國老齡化問題的嚴重性。因此,新時代背景下創新養老模式具有緊迫性,更是十九大報告中“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內涵,關系到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新時代背景下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困難性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已經在多地開始試點運行,從目前試點運行情況來看,初步達到了制度預設的效果,但作為一種創新型養老模式,“醫養結合”要想做到全面性推廣還需要克服很多困難。
(一)多頭管理造成權責分配不明晰。“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是對于現有資源的再分配與再組合,但由于原有資源分屬于不同部門,難免重新整合到一個體系后會在管理上遇到權責不明晰等問題。例如,一般性養老機構歸屬于民政部管理,社區養老機構歸屬于老齡辦管理,醫療衛生機構歸屬于衛生部門管理,醫療保險歸屬于社保部門管理,由于制度不同、標準不同、運行機制不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中民政、老齡辦、衛生部、社保部都需要存在,都有責任分工,但難免會存在權力交叉現象,當遇到現實困境時,則會出于自我保護而規避責任。這說明在“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中,不同部門在銜接與管理過程中存在盲區,存在讓不法分子牟利的漏洞,但面對這些漏洞相關責任部門都在推卸責任,都在指責其他部門沒有履行好自身職能,使得問問遲遲得不到有效解決。
(二)薪酬待遇水平低,工作積極性不強。由于薪酬待遇水平較低、工作強度大、社會認同感不強等原因,學習醫療護理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更愿意從事醫療器械銷售、醫藥銷售等,很少人愿意進入養老服務行業,因此養老機構在招聘人員時只能面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退休無業人員以及初高中學歷人員等,而養老機構對護理人員提供的工資幾乎與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相持平,即使專業性質的護理人員工資水平也沒有顯著性提升。而對于專業性質護理人員而言,他們的“高工資”需要承擔強度更大的工作,如需要護理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需要對老人24小時的生活狀態保持密切關注,而這些老年人極容易出現不可控的風險,如意外跌倒、骨折、過敏、并發癥等問題讓每位護理人員與老人接觸時都如履薄冰。同時,社會上對于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社會認可度不高,認為從事這類工作的人素質不高、文化水平不高,造成護理人員與老年人家屬溝通時容易產生猜忌、不信任、甚至誤解。因此,種種現象讓護理人員工作開展難度大,心理壓力大、工作強度與付出不相符,從而很多人都辭職。
(三)資金缺口大,參與積極性不強。“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是養老與醫療的結合體,一方面要在養老機構中增加醫療服務;另一方面要在醫院中增添養老服務。但兩方面都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這其中包括基本硬件設施的增添、更新以及日常維護,還包括新增工作人員的行政性支出。面對我國老年人數量不斷增加的現實,“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將會吸引更多老年人,但新建養老中心的前期投入成本過高、盈利周期過長等問題成為推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阻礙。以吉林省為例,入住養老中心費用在1,300~1,500元之間,中高端養老中心的入住費會更高,但政府僅僅對于新設養老床位有政策補貼,對于已經使用中的養老床位并沒有補貼性政策,造成機構運行成本壓力大。
三、新時代背景下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舉措
以2015年11月18日國務院轉發的《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為起點,“醫養結合”從理論層面走到了實踐舞臺,面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制定科學合理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是主要的工作思路。
(一)制度設計是基礎。現階段,我國醫養結合已經試行一段時間,但這種模式存在的最大問題在于“醫養結合”模式屬于民政部和衛生部等多頭管理,造成權責不清、管理混亂、責任推脫等問題,因此為了更好地實現“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順利運轉就要捋順管理機制。一方面政府作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主導者,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產生,應成立統籌管理的綜合部門,將屬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權責統一收歸到一個體系當中。而民政部門、衛生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需要履行好監督責任,明確各部門在“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作為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主體服務和協助的職責;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在法律法規層面上要加快立法的進程,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服務對象、服務標準、服務內容、服務機構資質、服務形式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各地方政府也要結合地方實際情況不斷完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內容,不斷提升“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水平,為國家層面制定法律政策提供實踐數據。
(二)福利待遇是保障。“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有效運行需要人才隊伍支撐,因此要解決現階段護理人員和醫療人員薪資待遇低的問題:一方面要提升工作人員的薪資待遇水平,如采取績效制度提升員工工作積極性,或采取財政補貼制度減輕機構的財政負擔等,要讓員工認識到自己的付出與所得是成正比的,才能更好地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另一方面要做好激勵和福利保障制度,要為工作人員解決好福利待遇問題,提升員工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如解決居住問題、餐飲問題、健身娛樂問題等,讓員工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才能更安心地長期工作。同時,要用完善的激勵和晉升制度保障員工的職業發展,如對高級、專業性護理和醫療人才給予崗位獎勵津貼,以及日后養老需求時享有針對性的政策優惠,只有讓員工看到良好的職業愿景才能保證人才隊伍的穩定性。
(三)市場化運作是目標。“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是一種多元主體模式,強調政府、市場、非營利組織、個人以及家庭共同參與,雖然政府在其中起到主導性作用,但要想實現“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有效運轉,單靠政府是不夠的,要將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和營利組織聯合起來,借助市場化手段實現養老服務產業的轉型升級。因此,需要鼓勵社會資本介入,鼓勵營利性機構介入,要凸顯“醫養結合”市場化運作的個性化服務特征,確保養老服務包含高端服務、中端服務和保障性服務,差異化的服務模式是市場經濟的特征,更是企業盈利的關鍵,只有讓參與“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企業得到滿意的回報,才會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其中,才能確保這種模式更好更健康地發展。
四、結論
我國人口老齡化必然要在較長時間內存在,這對于社會經濟發展,對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是巨大挑戰。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推進醫養結合是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力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建立多主體聯動養老保障體系是對老年人健康美好生活的有利保障,更是體現以人為本的和諧發展新理念。
主要參考文獻:
[1]黃佳豪,孟昉.“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與對策[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6.
[2]黃佳豪,孟昉.安徽省合肥市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的現狀與問題[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4.
[3]符美玲,陳登菊,張偉,楊巧.從長期住院研究談構建“醫養結合”照護體系的必要性[J].中國醫院,2013.11.
[4]高小芬,于衛華.醫養結合模式下護理安全管理在老年病房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