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珊
[提要] 目前,有效的知識轉移已經成為企業獲取組織邊界外知識的重要來源之一。本文基于資源的理論基礎背景下,試圖通過研究企業創新類型如何受到不同類型知識的企業間轉移的影響,探索企業間的知識轉移與創新績效的關系。
關鍵詞:知識轉移;創新;關系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12月14日
當今社會,知識已經取代了石油,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資源。基于資源的理論認為,任何一家企業如果僅靠自己的力量來獲取創新所需要的各類知識,是難以保持其競爭優勢的。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企業間的知識轉移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間的關系,對理論研究和應用實踐,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創新是企業競爭優勢形成的重要源泉。然而,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單一企業不可能具備創新所需的全部資源,尤其當處于高新技術產業時,企業僅依靠自身的現有資源,很難保持其長久競爭優勢。目前,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跨越企業組織或技術邊界的外部知識對創新至關重要(Rosenkopf and Nerkar,2001)。同時,也有相關案例研究證明,企業間知識轉移是組織獲取跨越組織邊界的知識資源的一種便捷高效的方式。
一、研究綜述
前期的研究發現,目前學術界關于知識轉移與創新間的關系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特性角度。自邁克爾·波蘭尼1958年從哲學領域提出“隱性知識”概念以來,學者們就普遍認為企業通過隱性知識轉移并實現技術進步的過程,已經可以等同于企業發展其自身核心競爭優勢的過程。
(二)企業聯盟角度。從這個角度研究的學者認為,企業為何愿意促成戰略合作,其主要原因是基于這種聯盟伙伴關系,結盟雙方可以快速便捷地獲取對方的知識資源。同時,由于聯盟網絡關系中的高社會資本,即較強的信任和規范,可以有效促進聯盟伙伴間的知識轉移,并且在知識轉移的過程中產生較強的自我約束力量。
(三)創新網絡視角。創新網絡流派學者認為,企業之間之所以結成創新網絡,是為了通過這種網絡實現資源互通、優勢互補,主要就表現為知識資源的互通和融合,這樣做的好處在于網絡成員都能夠有效提高各自的創新能力。但是目前學術界,關于網絡組織與知識轉移的關系研究,大部分將側重點放在研究創新網絡成員間知識轉移的過程。而我國學者唐方成和席酉民在其《知識轉移與網絡組織的動力學行為模式》一文中提出了知識轉移與網絡組織的微分動力模型,這為知識轉移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四)組織學習角度。組織學習,是持續發現組織自身的問題和外部環境中出現機遇,從而保持變革和創新,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在組織學習的管理學研究領域,有人認為呈現出理論的多元化傾向,原因在于組織學習的本質看法和研究視角不同。我國學者胡漢輝和潘安成在《組織知識轉移與學習能力的系統研究》一文中,表示知識轉移可以為組織帶來比較優勢,而組織學習可以提高組織面對不確定環境的適應能力,他們認為兩者緊密相關。
(五)其他研究角度。常荔等學者在《基于知識鏈的知識擴散的影響因素研究》一文中認為,知識鏈是一種知識流在不同市場主體間進行轉移并擴散,從而實現知識的整合與創新,為企業提供價值增值功能的網狀結構模式。華東理工大學的劉剛教授在《基于產業鏈的知識轉移與創新結構研究》一文中,研究了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的知識特征以及知識轉移,并提出了產業鏈知識轉移與創新結構(雙SECI結構)。浙江大學魏江教授在《個體、群組、組織間知識轉移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一文中提出了知識轉移的因素模型,為企業知識管理的實施和改進提供了指導。
二、概念模型的提出
通過文獻綜述發現,目前學術界的研究,多側重于知識轉移的層級、過程,知識轉移的效果,影響知識轉移的因素等方面。研究方法大多是理論研究,定量分析與數學模型相對較少,實證研究也不多。因此,為了更深入研究知識轉移對企業創新的影響效果,本文擬在Henderson R.M.和Clark K.B.于1990年提出的“漸進型創新”、“構建型創新”、“模塊型創新”和“根本型創新”的創新分類基礎上,來探討分析不同類型的知識在企業間的轉移是否會影響企業創新的類型的變化,以及對創新績效的影響。
(一)企業間知識轉移對創新效果的影響。通過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發現,企業的創新效果在知識轉移的過程中將得到大幅提高,因為通過搜尋跨越組織技術邊界的信息,不僅能夠增加知識儲備量。而且,由于搜尋和使用了這些跨界的新知識,企業的技術能力有效提高;但是另一方面,當企業間的知識轉移水平超過一定程度后,管理超過企業知識范疇的其他知識反而給企業帶來了負擔,使企業的知識質量不升反降。因此,本文認為企業間的知識轉移與創新績效間并非呈簡單的線性關系,而顯現為U型關系,即低水平階段,創新效果隨知識轉移水平增加而增加,到達某個峰值后,創新效果將隨著知識轉移水平的繼續增加而逐漸下降。
(二)企業間知識轉移類型對創新類型的影響。亨德森和克拉克(1990)認為漸進型創新是一種在當前現有知識基礎上進行的創新。因為漸進型創新既不會改變產品元器件間的連接,也不會改變現有產品的核心設計,僅僅只補充現有產品的設計功能即可實現,因此他們認為,只要產品的元件知識不斷更新,企業就會發生漸進型創新。相比較來說,模塊型創新則是對組成產品的元器件進行變革,而保持原有元件間連接方式不變的一種創新。也即是說,元件知識的改變就會實現產品元器件的改變,繼而發生模塊型創新。結合第一部分結論,本文認為,知識接受企業處于元件知識轉移較低水平時,傾向于漸進型創新,超過某一峰值后,繼續進行元件知識轉移,將引發模塊型創新。
建構知識是一種怎樣把產品元器件進行組合的知識?當整個產業徹底接納了一種完全變革的主流產品設計,在一段時間內,這種產品結構會被持續使用,長此以往,所涉及的建構知識將相對穩定,并逐漸凝聚于各種企業業務流程中,導致產品開發出現慣性甚至惰性。這時,如果有先進的外部建構知識進入企業,企業產品研發將迅速跳出技術僵局,改進現有產品架構,從而發生結構型創新。隨著外界建構知識轉移的水平達到頂峰時,企業必將改變現有產品結構,根本型創新應運而生。因此,結合第一部分結論:本文認為,建構知識轉移處在低水平時,將發生結構型創新,一旦超過某一峰值后,繼續進行建構知識的轉移,將引發根本型創新。
三、知識轉移水平的影響因素
人類記憶學的研究發現,存儲在記憶中的信息越多,越易獲取新的外部知識,也越易將新知識應用于新領域。基于這一原理,我們認為,企業想要獲取并應用新知識,必須具有相應的知識儲備。因此,基于吸收能力理論可以得出,企業吸收跨越技術邊界知識的能力是企業已有的相關知識水平的函數。基于此,本文認為:知識轉移水平分別與企業的研發資源以及現有技術能力成正比關系。只有企業研發資源充足,才能夠更好地從現有的資源中開拓、創新,研究新領域知識,實現知識轉移。而企業的相關技術水平也是影響知識轉移的關鍵因素,知識的轉移需要技術的支持,而技術的推陳出新則需要知識的鞏固,兩者相輔相成,關系密切,技術對知識轉移的影響就體現在這里。
主要參考文獻:
[1]王偉,黃瑞華.知識轉移的效率:知識特性和內部知識市場的影響[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3.
[2]常荔,鄒珊剛,李順才.基于產業鏈的知識擴散的影響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01.22.5.
[3]劉剛.基于產業鏈的知識轉移與創新結構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11.
[4]魏江,王銅安.個體、群組、組織間知識轉移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6.2.
[5]Henderson RM,Clark KB.Architectural innovation: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nn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