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媛媛,李 群
(安徽醫科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2)
讓學生提前了解本次實驗的主要內容和具體要求,帶著疑問進課堂,他們才能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抓住重點和難點,避免盲目學習,從而更好地理解理論內容。《實驗指導》是一本很好的工具書,可以使學生了解本次實驗課的目的、重點、難點、涉及的一些具體實驗操作,課后思考題還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思考所學內容,做到以點及面、融會貫通。
由于人體寄生蟲學是一門以形態觀察為主的學科,而且多在顯微鏡下觀察,因此,學生觀察辨別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學生要想準確識別寄生蟲標本,不僅要很好地掌握理論內容,還要有較強觀察辨別能力。比如辨別吸蟲,每一種吸蟲口腹吸盤的位置以及大小比例理論課中教師都描述過,因此在熟練掌握理論的基礎上,學生要能在顯微鏡下辨別出吸盤的位置、大小等形態特征,但在具體操作中由于有些標本吸盤不明顯,學生觀察時需要手動調節顯微鏡仔細辨認。此外,蟲卵是人體寄生蟲學的重點教學內容,一般要求在放大一定倍數的顯微鏡下觀察,同等的放大倍數下才可以比較蟲卵之間的大小區別。理論課中對蟲卵的描述大多數是橢圓形,但實際上有些是長橢圓形(如姜片蟲蟲卵),有些是寬橢圓形(如受精蛔蟲卵)。顏色上有些是金黃色,有些是黃褐色,有些是無色透明。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蟲卵,要想準確辨別確實有難度。為了更好地了解病原體的形態特征,學生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大量圖片觀察實驗標本,既要理解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又要區別圖片與真實標本之間的細微差異。因此,學生良好的觀察辨別能力是學好該課程的重要保證。
在仔細觀察后,學生能知曉病原體的形態特征,再結合教材描述,就能對所學形態有一定掌握。實驗報告是實驗過程的真實記錄,沒有仔細觀察就不可能出色完成實驗報告。在實際實驗教學過程中,因為學科特點,學生觀察的標本都是經過加工處理的保存標本,與新鮮標本以及教材描述會有一些細微差異,這就要求學生在實驗報告中抓住特征結構真實再現鏡下視野中的標本結構。寫好實驗報告既是對實驗的總結又是對理論學習的升華,同時能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本實驗中心于2006年被評為安徽省實驗示范中心,同時建成了自己的網站。網站除介紹實驗室的基本情況(如實驗環境、設備條件、運行與維護、實驗室規章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及培訓等)外,還開發了許多教學方面的功能。比如,相關的實驗課程簡介、教學大綱、實驗教材、教學課件、教學錄像、實驗報告、實驗考核、特色教學、視頻等資源,省級精品課程、校級雙語課程、微生物圖片、人體寄生蟲學圖片資源庫,以及教學課題、教學論文、教材與專著、教學成果、科研成果、學生成果等。網站可用于學生課外學習,為研究型學習提供了平臺。未來我們將不斷探索教育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利用微信、微博、博客、論壇、優酷、百度等應用程序組建即時通信系統,形成社交化學習生態圈,提供智能化學習方式,實現個性化學習,達到互聯網教育教學目標。在教師層面,努力減輕工作負擔,使其專注于教學和科研;在學生層面,學習時間和空間更自由,獲取學習資源的方式更多樣,成為教育共享化大社會中學習的主體,養成終身學習習慣[1]。
一直以來,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標本因其局限性直接影響了實驗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標本來源少,制作成本高,易破損、褪色且難保存,特別是罕見標本。數字化實驗教學資源即數字化標本,是利用全自動顯微鏡掃描平臺將傳統玻片標本轉換為數字化標本,制作、篩選結構典型、清晰度高的玻片標本,建立數字化標本庫,并利用校園局域網建立瀏覽平臺[2]。
傳統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教學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實驗模式單一,實驗場地有限,標本不齊全,供學生觀察的新鮮標本短缺;實驗內容多、課時少,學生觀察標本的時間少,操作機會更少。隨著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的發展,很多問題迎刃而解。首先,打破傳統實驗模式,學生不再受蟲體生存時間、空間的限制,既可避免接觸有危險性的病原體,又可了解實驗的整個過程并根據需要控制實驗進度。實驗不再受到現實條件的制約,內容更加豐富。此外,虛擬實驗有助于實驗技術細節的學習,學生可在實驗課前反復實踐,不但掌握正確接種方法,而且熟悉實驗操作流程,更加精細地準備實驗,從而提高實驗效率和成功率[3]。然而,虛擬實驗無法全面反映真實實驗過程,在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方面有一定不足。但虛擬實驗突破了傳統實驗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豐富了實驗資源,節約了教學成本,改善了實驗環境,提高了學生學習自主性。因此,將虛擬實驗作為真實實驗的有益補充,探索二者合理有效結合的實驗教學模式,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4]。
隨著技術的發展,各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課程整合勢在必行。傳統分學科設計的實驗內容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知識點輻射面不夠廣,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很難形成一個系統的思路,只是被動按照任課教師的指導完成實驗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5]。整合后的實驗課程更加系統,相關知識點融會貫通,便于學生理解、學習和掌握,同時也降低了實驗教學的難度。以往學生一個學期需要學習的實驗內容多且繁瑣,整合后可能一個學期只需要完成1~2個大實驗就可以了,避免了重復訓練,很好地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有助于培養創新思維和終身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我們對消化系統相關知識點進行整合,包含消化系統和腹膜的大體標本觀察、消化系統組織和發生學實驗、家兔離體腸肌運動的影響因素、人肝功能損傷血清學指標的測定、急性肝損傷聯合氨中毒導致家兔肝性腦病的發作及實驗性治療、腹瀉病原學檢查、消化道寄生線蟲的病原學檢查、消化系統疾病病理實驗、臨床病例討論,其中就涵蓋了人體寄生蟲學消化道線蟲內容。課程整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鞏固了記憶,訓練了實驗操作技能,還培養了學生醫學專業素養、科學思維、實踐能力、創新精神[6]。
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開展實驗教學改革,對提升醫學教育質量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們通過對實驗課的一系列改革,處理好了傳統驗證性實驗與創新性實驗的關系,使實驗教學趨于完善、合理和高效,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教學也會不斷發展。
[1]賴建平,羅軍.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網站制作與功能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4):354-356.
[2]李佳凌,巫岳龍,楊曉紅.淺談用組織學數字化教學資源提高形態學實驗教學質量[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9):144-145.
[3]劉杰,劉輝琦,王生蘭.應用“虛實結合法”開展機能實驗培訓的體會[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10):921-923.
[4]陳浩浩,將進展,傅曉艷.虛擬和傳統有效結合的形態學實驗教學模式的探索[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4,22(2):54-56.
[5]唐小云,周曉茵,姬云麗.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3):218-220.
[6]郝興霞,段小君,王金鋒.醫學形態學實驗教學改革之課程整合[J].醫藥,2015(1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