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互聯網+”和大眾創業的背景下,隨著技術的升級和受眾需求的變化,自媒體領域內的內容創業模式也變得更加多樣,各種短視頻也在“移動化、社交化、碎片化”的需求下順勢而生,發展壯大。文章結合自媒體發展現狀,從受眾需求和內容變現模式,以及自媒體時代的視聽傳播等方面探究自媒體內容創業可持續發展途徑。
關鍵詞 自媒體;視聽傳播;內容創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23-0062-02
1 研究背景
21世紀是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隨著技術不斷革新,我國的網絡媒體環境發展逐漸成熟,進而促成了新媒體的誕生。據我國第42次全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02億,較2017年末增加3.8%,互聯網普及率達57.7%。在這之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達98.3%,移動互聯網主導地位進一步強化。值得注意的是,有數據顯示,我國已有74.1%的網民使用短視頻應用。
不論是在自媒體還是在網絡視頻的大格局中,視頻自媒體在如今都是一種獨特的存在。相比于常見的圖文,視頻的形象化表達能更直接地觸動受眾的感官,滿足人們視覺、聽覺、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傳統的視頻制作成本高、技術門檻高,令很多人望而卻步。而如今的移動端短視頻則大大降低了門檻和成本,僅需要一部智能手機和一個短視頻App就能完成視頻的拍攝和分享。目前,這些視頻自媒體平臺以“輕視頻”的方式,轉化原有資源,實現著社群經濟和內容變現。
2 研究目的
2003年7月,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發布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自媒體”就此走入了大眾的視野。如今“自媒體”平臺越來越多,就國內而言,除了微信、微博等老牌自媒體平臺外,各種視頻、音頻自媒體平臺也在不斷涌現。但與此同時,自媒體平臺所帶來的信息碎片化、信息混雜化等一系列問題也在逐漸暴露出來。
如今,并不是內容足夠博人眼球就一定能獲取盈利,相反,嘩眾取眾的內容常常會引起人們的反感。自媒體時代,也是個“內容為王”的時代,什么樣的內容是自媒體人應該做的,自媒體又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將是個不得不探討的問題。而本文主要探討的,是自媒體時代下,結合視聽傳播的內容創業的可持續發展途徑,簡言之,便是視頻自媒體的發展路徑。
3 受眾需求分析
通過對自媒體主要受眾的調查可以發現,隨著自媒體平臺中關注、推薦功能的普遍使用,“社群”這一概念更加凸顯,擁有自己品牌力量的自媒體更加受到廣泛的關注,在社群媒體這一概念上,它更加強調的是自媒體本身的所帶來的影響力,從而帶來廣泛性的傳播,而在網絡這個超大范圍的空間內,自媒體要想在市場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找到自己的定位,拿出有價值的內容來留住受眾,不符合這個時代潮流的事物,必然會被淘汰。縱然當下我們常說“眼球經濟”,但是隨著大眾日益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當下自媒體提升自我內涵、打造自我品牌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最終能夠留下受眾的還是那些真正具有實質性的、嚴謹的又不失創意的內容,擁有了這樣極具內容含量的內容,形成自己的社群媒體也會更加容易。而在內容傳播方面,受眾往往會更偏愛于具有強烈話題性、引發受眾共鳴的內容,這些內容相比虛假信息、標題黨所帶給受眾的“失望情緒”,更能有力的打造自身自媒體的品牌與形象,贏得受眾長久的關注。
近兩年來,圖文類自媒體發展速度減緩,而視頻自媒體卻勢如破竹,迅速發展壯大。以目前最受歡迎的抖音為例,抖音是短視頻平臺中的黑馬,2016年9月上線,以音樂短視頻社區的定位迅速引爆了行業市場。既然稱作社區,那它的社交分享性就是一大重點,在滿足了人們的分享欲的同時,也在短時間內滿足了人們對形象化內容的需求。除了這一點,它的成功還在于背后強大的資本和算法技術支持,以及沉浸式的體驗感。
由此看來,短視頻之所以能迅速搶占市場,其很大部分原因就在于它的信息密度大、收視成本低、傳播速度快,將用戶的碎片化時間有效運用起來的同時,契合了用戶單位時間獲取內容信息密度更高的訴求。
4 視頻自媒體內容創業模式及可持續發展途徑探索
當前的視頻自媒體按內容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知識分享類,另一類是生活分享類。知識分享類,顧名思義,即指那些通過視頻分享專業知識的自媒體。生活分享類,主要是以視頻為媒介向人們展示生活、提供生活服務與指導的自媒體。在內容創業模式上,知識分享類自媒體多依靠知識付費、內容打賞、電商來創收,而生活分享類,更多的是依靠廣告和流量變現。
近兩年來,短視頻備受青睞,多方巨頭的大量資本投入使其迅速崛起。而隨著各大平臺的發展,平臺對短視頻創作者的補貼逐漸收攏,繼續依靠平臺紅利、“眼球經濟”、植入硬廣告來支撐短視頻的內容運營已不再是長久之計。與此同時,自媒體的許多問題也暴露了出來。
一是內容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多以引人眼球的低質量為主,變現能力有限。
二是監管滯后,責任意識有限,相對于傳統媒體的從業者,自媒體運營者在內容把關上要寬松得多,這之中既有互聯網隱匿性的原因,也可能是心懷僥幸。
三是創新難度日益增大,隨著內容越發越少,創新難度也就日益加大。
四是市場定位模糊,發展方向難以確定。
基于這些問題,在此對其可持續發展進行探索。
1)挖掘需求——精準定位,專業化、垂直化創作內容。當受眾的使用習慣逐漸養成之后,“眼球經濟”的效用就不再明顯。雖然內容數量猛增,但收益卻十分有限。如今是一個追求個性的時代,不同的人群所涉獵的領域不同,感興趣或是關注的點也不同。所以,與其在大包圍圈中像無頭蒼蠅一樣亂竄,倒不如挖掘受眾需求,精準定位,針對特定人群專業化、垂直化創作內容,使得內容創造從UGC(用戶生產內容)模式逐步向PGC(專業內容生產)模式進行升級。
2)擔起責任——強化責任意識,把自身當作“把關人”。自媒體平臺的內容質量之所以參差不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失“把關人”。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媒體,社會草根群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話語權。這種話語權在方便人們發聲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從而影響了自媒體的公信力,制約了其發展。
自媒體沒有傳統媒體中的“把關人”,沒有嚴密的審核制度,許多運營者也并沒有傳媒相關的專業背景,因此才更需要強化責任意識,需要運營者把自身當作“把關人”,對社會和他人負責。
3)利用流量——創新廣告方式。賣廣告雖然是一種較為低效的變現方式,但它的作用往往也是最直中要害的。所以,創新廣告方式也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路,尤其是對于那些流量積累豐富的賬號來說,更是如此。如今的人們很反感簡單直接的硬廣告,但卻不排斥曲線救國的軟廣告。以“一條”為例,它推送的視頻內容大多為軟廣告,粉絲依然很多。原因就在于它的內容少有枯燥的產品、品牌或企業的介紹,而是側重于人文關懷,將廣告與生活美學相結合,將廣告信息和生活的感悟緊緊聯系在一起,這極大地削弱了其動機性,并引起了受眾的共鳴。
隨著智能設備的日益普及,成為自媒體的門檻越來越低,“草根”自媒體人將會越來越多,“自媒體”時代還將繼續。當下,要想運營好自己的自媒體平臺,運營者就必須在內容和運營方式上找到突破口,不斷豐富自我,打造具有時代屬性的內容,適當迎合受眾,在自己努力打造個人品牌時也能夠去獲取更多的資金利益,讓自己走到隊伍前面,去迎接屬于自媒體時代的浪潮。
自媒體是未來媒體的發展方向之一,也是近年來的一個研究熱點,筆者雖然對其可持續發展路徑進行了一定探索,但深度和廣度都有待加強,日后也將持續關注,積極探索,爭取做出更有深度的研究。
參考文獻
[1]CNNIC:2018年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8-08-26].快資訊,http://sh.qihoo.com/pc/93d7a4384e4a93eea?cota=1&refer_scene=so_1&sign=360_e39369d1.
[2]陳小葉.媒介生態學視角下移動短視頻生態位研究——以“抖音短視頻”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8.
[3]徐芳華.短視頻自媒體的傳播學分析[J].科技傳播,2018(2):103-104,108.
[4]張悅.垂直+共享:視頻自媒體商業模式探析[J].視聽界,2018.
作者簡介:肖佳宜,河北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