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而音樂選秀節目真正有起色,就不得不說2005年的《超級女聲》,新鮮的節目形式與宣傳讓音樂選秀真正在大眾中流傳開來,也創造出一批新生代“偶像”。而后音樂選秀節目遭遇了瓶頸期,國家廣電總局的政策調整使得中國的音樂選秀節目很長一段時間退出了電視這個大舞臺。文章以新媒體時代為背景研究中國音樂選秀節目呈現的狀態、所存在的不足、有改革的創新與未來的發展,以《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明日之子》《中國有嘻哈》為例進行研究與對比。
關鍵詞 音樂選秀節目;發展;新媒體;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23-0118-03
選秀意指通過比賽選拔優秀人才,自古中國就有選秀活動,而現今選秀更是一種娛樂型節目,音樂選秀則占比例最重。音樂選秀節目是以音樂為主,加以各式比賽規則,再由電視、互聯網等媒體渠道加以傳播,挑選優秀音樂歌手的娛樂綜藝類節目。隨著新媒體的崛起,音樂選秀節目在節目形式、制作、內容都陸陸續續改革,以全新的姿態快速出現在觀眾眼前,最大程度地滿足觀眾的觀看需求,創造了超高收視率。在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建議。新媒體時代帶給音樂選秀節目是“質”和“量”上的改變,無論是從制作還是推廣,音樂選秀節目一直保持的都是與新媒體“合謀共榮”,而如何在新媒體基礎上開展新的產業鏈是音樂選秀節目至為重要的下一步。
1 音樂選秀節目在新媒體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
經過40多年的歷程,中國已晉升為“電視大國”,其節目類型也是千變萬化,而自1984年《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節目的播出后,音樂選秀節目便在電視節目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實力。音樂選秀節目一路走來起起伏伏,但不難看出這其中都伴隨著新媒體的影響,并且新媒體就像音樂選秀節目背后的助燃劑,推動著音樂選秀節目極快發展與“質”上的改變。
2 中國音樂選秀節目現狀解析
由于選秀節目的出現,大陸音樂快速占領市場,并且能接受任何喜歡唱歌的平民大眾。在經歷大起大落之后,音樂選秀節目在節目形式、制作、內容都相繼改版,以新穎的面貌不斷出現在觀眾面前,最大程度地滿足觀眾的試聽需求,創造了超高收視率。但是國內音樂選秀節目面臨的現狀是“冰火兩重天”。各衛視盲目隨從缺乏創新,音樂選秀節目層出不窮,品質參差不齊各種弊端不斷顯現,片面追求商業利益而忽略音樂本身。
2.1 我國音樂選秀節目基本現狀
目前繼《中國好聲音》火爆大江南北后,各衛視都相繼推出各種類型的音樂選秀節目,近一兩年同類節目數量急劇增長,并且因新媒體的支持,各節目收視率都取得不錯的成績,成為2005年后競爭最激烈的一年。就《中國好聲音》這一檔節目在當時收視率高達3.7%,市場份額更是達到12.69%。可以說音樂選秀節目在如今魚龍混雜的新媒體環境中,漂亮的翻了身,打了完美的一仗。尋找真正的音樂才子,追求音樂的藝術,受眾也能真正的去享受節目帶來的好音樂,選手所演繹的獨特的好聲音。
2.2 新媒體背景下我國音樂選秀節目發展現狀
我國音樂選秀節目發展現在處于復蘇期,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處于低迷的瓶頸期,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音樂選秀節目憑借著新媒體的特性與技術崛起。就收視率來說,音樂選秀節目的發展前景可以說一片大好。從電視媒體到網絡平臺,音樂選秀節目都逐漸涉及,雖然現在主要還是在電視媒體,但是在網絡視頻平臺的發展也是不容小覷。目前很多網絡視頻平臺都自創自制音樂選秀節目,比如騰訊視頻推出的《明日之子》,愛奇藝視頻推出的《中國有嘻哈》等,這兩檔節目都是我國自主創新的節目,并且創造了巨大的反響,特別是《中國有嘻哈》這檔音樂選秀節目,首次將嘻哈文化帶到了大眾面前,并在極短的時間得到了最大化的傳播,可以說中國的嘻哈文化因為這檔音樂選秀節目而上一個臺階。所以新媒體時代的音樂選秀發展不僅僅是在電視媒體,網絡媒體也壯大起來。
3 中國音樂選秀節目所存在的不足
音樂選秀節目從最開始就飽受爭議,對音樂的爭議,對選手的爭議,對節目規則,對無序亂炒作的爭議,等等。而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新媒體特性的傳播逐漸使這些爭議慢慢的淡去,但是音樂選秀節目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
3.1 音樂選秀節目泛濫缺乏自主創新
音樂選秀節目曾一度處于“低潮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當時所有同類型的節目全部互相模仿抄襲缺乏原創力。雖然《中國好聲音》再一次帶起了音樂選秀節目的熱潮,但是這檔節目也不是我國自主原創的,是購買的國外版權。還有些節目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更改了一些細節,而不是根本的創新。只有創新才能夠長久發展,如果只是一味的去模仿,那么就會處于市場的弱勢地位,最終將會被淘汰。在我國對于創新研究一直處于弱勢,認為自主創新是高投資高風險,而國外購買版權卻是低投資高回報,所以并沒有設了很多創新的研究經費,而這塊的空白將會是音樂選秀節目最大的不足。
3.2 節目營銷沒達到標準
目前,大部分受眾對于娛樂性節目的需求日益增加,各大衛視都爭相推出各類型的娛樂節目,因此娛樂節目在新媒體時代的淘汰性也是巨大的。想要在市場中站住腳,節目的營銷就是關鍵之一。而音樂選秀節目更是如此,想要達到多平臺化、跨平臺化就得有好的營銷效果。從初期多媒體平臺的宣傳,吸引受眾的目光,到通過新穎的節目架構內容留住觀眾,使觀眾持續關注,最后達到銷售節目產品的營銷效果。在初期宣傳方面音樂選秀節目在娛樂節目中表現的最突出。但是觀眾的持續度卻達不到標準導致營銷效果不盡人意。整體來看音樂選秀節目在營銷后兩方面都沒有一個完整的架構,沒有達到全媒體營銷鏈。多數音樂選秀節目在初期反響效果良好,但是在后期悄無聲息,節目營銷的不標準是主要原因。
4 新媒體背景下未來中國選秀節目創新發展思考
音樂選秀節目在新媒體背景下主要從節目制作、節目盈利、節目營銷三方面發展。節目制作方面要深入發展臺網聯動模式。臺網聯動,是一種基于網絡和電視的集播出、宣傳、效果、互動反饋為一身的現代跨媒體合作方式。它不僅能夠實現網絡媒體與電視媒體的互補而且有利于網絡媒體和電視媒體的價值升級與品牌塑造。目前,臺網聯動主要是以電視臺和網絡視頻平臺合作為對象。除此之外實現資源共享打造衍生節目也使發展的必然。而節目營銷往往都是要創建自己的微傳播矩陣。微傳播矩陣對于音樂選秀節目來說,就是可以通過網絡手機媒體共同建立一個微傳播矩陣來進行營銷。在節目盈利上拓展新媒體產業鏈,開發新媒體產品是必不可少。此外塑造音樂選秀的衍生節目也是等待發展的關鍵,是實現差異化競爭的必備條件。
4.1 節目制作需深化臺網聯動
臺網聯動是一種基于網絡和電視的集播出、宣傳、效果、互動反饋為一身的現代跨媒體合作方式,是新媒體時代孕育出來的一種制作方式,它的出現意味著電視對網絡視頻平臺的肯定與渴求。也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補共存共同發展的一種模式。《中國好聲音》這檔節目就是臺網聯動在新媒體產業鏈中第一次初步嘗試,并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第一季時網絡播放授權給了愛奇藝、優酷等幾大網絡視頻播放平臺,與電視同步直播播放,播放量達到13億之多。并且臺網聯動不僅僅是在收視率和版權費上有重大影響,并且在前期后期的宣傳和推進上都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受眾的選擇方面,臺網聯動可以說把受新媒體影響的年輕一輩和傳統媒體下的老一輩受眾都一網打盡,從而擴大了受眾群體的范圍。在臺網聯動的影響下,電視臺和視頻網站的合作日益增多,不僅在音樂選秀上得到體現,在電視劇、綜藝、直播上都有重大突破。
4.2 節目營銷建立微傳播矩陣
音樂選秀節目的市場競爭現在可以說是異常激烈,各個省臺都推出了各式的音樂選秀節目,但是在節目形式和觀念上還是大相徑庭。受眾面對如此混雜的市場如何選擇,在眾多音樂選秀節目中如何脫穎而出就得靠節目的營銷。新媒體在日益發展下,信息變得“散亂化”,快餐式的信息消費使得新媒體時代提前進入“碎片化”時代。而在這個時代以微博為代表的“微傳播”深入到大眾生活中,并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微傳播的一大特點就是“微”,由“微內容”“微媒介”“微動作”“微受眾”四方面組成。它有大量的信息傳播、廣泛的傳播對象、深厚的傳播內容、有效的傳播效果。所以對于音樂選秀來說“微傳播”是強有力的營銷手段,通過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的傳播,結合傳統媒體的傳播來對節目進行營銷才是最有效最有力度的。
5 結論
新媒體作為新興媒體其發展速度是日新月異,可以說新媒體已經融入大眾的生活,手機、電腦只要有網絡的地方新媒體傳播技術都涉及到。而在這一大媒體背景下音樂選秀節目得以從“瓶頸期”發展起來,到現在的大火局勢。無論是中央臺還是各省臺都極力的打造音樂選秀節目,足以證明音樂選秀節目的市場是龐大的并且還有很大部分沒有涉及開采。新媒體與音樂選秀節目從一開始的“單向輸出”到現在的“互利共贏”也證明了音樂選秀節目的發展。并且新媒體在音樂選秀節目的發展歷程中對其有著深遠的影響與重大的改變。新媒體技術的推陳出新極大的更進了傳播渠道的突破,豐富了音樂選秀節目的傳播途徑與傳播平臺,使音樂選秀節目成功進軍線上媒體。此外,互動常態化、信息海量話、營銷多元化等都是其帶來的發展與變化。而新媒體也是把雙刃劍,有利有弊。節目低俗化的傳播,漫天的炒作等都對社會大眾帶來了消極負面的情緒,所以音樂選秀節目應該合理運用新媒體的特性,往積極有利的方面發展。雖然目前音樂選秀節目的前景一片大好,但是它的不足也是不能忽視的。創新力的缺乏更是重中之重。而想要創新必定離不開新媒體,所以臺網聯動是必走之路。不僅要把網絡傳播渠道當成一種傳播技術,更要把它融入節目制作中。線上線下媒體要進行融合,這樣創新之路才能走得更快。音樂選秀節目現在處于“穩定期”往“上升期”發展,必須出現新的轉折點才能讓其再上一步。期待在未來我國音樂選秀節目能更好更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梅文慧.快樂電視選秀:解碼《超級女聲》引發的選秀現象[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
[2]姜進章.知識創新:新媒體時代的視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3]政務直通車團隊.政務新媒體時代:微博微信實戰寶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
[4]姚喜雙.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語言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3.
[5]雷霞.新媒體時代抗議性謠言傳播及其善治策略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6]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欄目組.夢工廠:音樂電視真人秀節目運作秘籍[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7]鄭欣.平民偶像崇拜:電視選秀節目的傳播社會學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8]陶芊.臺網聯動的分析與思考[J].青年記者,2012(14):45-46.
[9]劉婧.應對媒介融合-新環境下的電視節目營銷[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10]孫楠楠.對社會化媒體的傳播學思考[J].新聞愛好者,2009(9):16-17.
[11]劉軒,賀才釗.音樂類選秀節目十年發展的瓶頸突破之路[J].今媒體,2013(3):57-59.
[12]李威.臺網聯動2.0時代的三種合作模式[J].視聽界,2012(5):66-68.
作者簡介:黃菁竹,廣西科技師范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