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鋒 楊正豪(湖南文理學院體育學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全民健身、體育強國”的發展戰略已經在我國踐行多年,而十九大與十九大三中全會上又一次同時提出了我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全新發展理念,那就是注重各級學校的體育教育發展,爭取在“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下均衡體育強國發展相關戰略,滿足人性化視野實施教學改革,助力體育人才有效培養進程。為此,高校體育需要承擔自身應盡責任,全面深入學習、理解、貫徹十九大精神報告和十九大三中全會精神,理清頭緒,大力實施教育改革,從教學思路、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等多個層面走未來人性化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發展路線。
“體育強國”、“以人為本”這都是十九大精神報告中所提出的,我國高校體育應該遵循素質教育發展基本原則,全面滿足人本教育要求,即爭取從學生的自身愿望出發,結合學生的基本特點來創新教學理念,滿足大學生對于體育知識學習的現實需求。在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進程中,它不僅僅要遵循人本理念,還要更多以人性化視角發展為依托,不斷深入挖掘大學生的體育潛能與綜合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學生自身出發做到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擺脫傳統應試教育概念,為學生營造一種相對良好的教育氛圍,提高學生的各項素質尤其是身體素質,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不過從當前我國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進程來看,它在基于人性化視野下的發展改變雖有成效,但依然還面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困擾甚至阻礙了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發展的前進步伐。首先,它的理論重于實踐,雖然目前國內各大高校均引入了以人為本的體育教學改革創新思路策略,但由于大學生學習自由度相對較大,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并未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其次,不可否認當前許多高校校園中所擁有的體育師資力量相對職業能力素質偏低,從本質上不能認識到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人本教育的重要性,有些教師甚至安于現狀、長期按部就班教學而不思進取,導致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出現了我行我素的松散狀態,整個體育教學課堂無法形成整體,一方面教法不夠創新,也同時忽略了學生的個人主觀意愿,教學改革進程推廣相對緩慢,不利于學生體育成績的提高;再一點就是人性化視野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欠缺評價或評價滯后,不能對學生的學習表現作出及時判斷,因此改革信息反饋方面也相對緩慢。整體來講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發展還困難重重,需要重整思路,重新思考創新教法。
十九大精神報告中指出,2018年國內高校體育教育體系應該做好3點工作:繼續強化體育課與課外鍛煉,深化學校體育教育改革,做到“一校一品”,將體育健康與高校教育評價體系掛鉤,特別是加強高校體育教師的培訓工作,強化學校體育教育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再者就是完善學校體育工作改革和制度體系,全面深入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持續完善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并復核公式相關制度,發布高校專屬的體育教育年度報告。如果條件允許,高校內部還應該組建半職業化的專家指導委員會,專門指導研究校內運動隊及大學生體育發展,迎合《普通高校體育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發展校園體育事業。再一點就是要大力推進校內各項體育運動項目的開展,除足球、籃球、排球之外,還要發展網球甚至是冰雪運動。尤其是冰雪運動現在應該正式進入校園并開展相關基礎教育,研究制定專門的《冰雪運動進校園工作指導意見》,讓大學生認識并愛上冰雪運動,辦特色體育教育高校,提高學生冰雪運動的體育參與意識,推廣普及冰雪運動,也為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做好全民準備。
從人本角度來講,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該將學生健康放在首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教會大學生在體育交流中切磋技藝也學會人際交往。而教師在教學方面還要做到因材施教,區別對待每一名學生,深度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不斷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與創新創造能力。
與“健康第一、以人為本”一樣,“樹立終身體育教育”也是十九大所提出的,它目前已經成為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主線,圍繞該主線所形成的教學思想與意識相當成熟,而培養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思想將成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大責任。為了保證終身體育意識的全面深入貫徹,高校體育必須明確自身“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教學改革本質原則,本著這一原則重新思考確立正確的體育教學目標,同時要淡化體育教學目標中所存在的功利性因素,保證高校體育教育始終健康向上個性化發展。在教學改革中,還要做到時刻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嚴格遵照新《綱要》相關要求來設置校內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目標(運動技能素質、身體健康素質、心理健康素質、社會適應素質等等),全面推動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最終打造健康體育全新發展格局。
(1)強調學生主體、創新教學理論方法。
首先要強調學生作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主體地位,然后根據現代教育中的“雙環控制理論學說”來切實創新改進教學理論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在這里,起到主要作用的是學習而并非教授,所以教師應該明確一點即學生才是課堂主體,自己應該多考慮采用啟發式、探究式、合作式、討論式教學模式來靈活展開教學活動,適當改變自己的出現場合與出現時間節點,讓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自主學習的自由樂趣。如此教學也能獲得更顯著的教學效果,使得體育教學目標更易實現。
(2)圍繞體育課堂重心、創新體育教學方法。
要不斷圍繞體育課堂、基于人性化視野展開教學過程,不斷嘗試創新體育教法,保證課堂教學始終處于新穎狀態。在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同時也通過體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互動與討論合作來深入解讀體育知識內容,輕松學習體育技能,以實現對學生體育學習積極性的有效調動,激活體育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體育自學、自練能力,進而提高人本體育教學的基本質量與效率。僅從體育理論知識教學層面來講,它就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而應該充分思考利用各種教法手段鼓勵和幫助學生深入學習體育理論知識。比如說可以在高校內部開設各種內容豐富且形式多樣的客座講座,專門聘請校外體育專業人士來校參與互動教育活動,開設學生交流座談會,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參與討論思考,進而培養他們全新的體育學習意識,快速發展進步。
在人性化視野下,普通高校應該遵循上文所提到的“健康第一、以人為本”基本原則,在注重大學生健康身體的前提基礎上開展素質化教學內容。所以本文就簡單介紹了兩種擁有人本特質與健康屬性的創新體育教學方法。
保健康復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證學生身體健康,是一種典型的功能康復療法,它能夠協調促進大學生青春期的器官健康發育成長,使得某些學生的缺陷器官功能得到一定程度補償。從教學目標指向來看,它是對學生生理機能的有效恢復過程,還有對學生中樞神經系統的有效調節作用,強化學生內臟器官的基本功能,同時提高他們的機體代謝功能。從教學設置來看,該教法可安排在每一堂體育課的之前或之后,首先由教師引導學生熱身運動,提高他們的身體熱度,舒展他們的四肢肌肉與骨骼。而在課后,它也擁有身體機能及體能恢復效果。目前像瑜伽、有氧健美操等等都有這樣的保健康復作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也能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實現對傳統體育教學的有機突破,滿足大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倡導人本精神理念有機發揮。
基于適應特性背景下的適應體育教法來源于美國,它擁有融合式適應體育教法思維,在我國新素質教育改革的基本綱領指導出臺以后,目前像北京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也在嘗試采用該適應體育教法,開展創新教學課程。雖然其課程名稱上依然沿用“體育保健課”,但教學內容方面已經發生改變。全新的適應體育課程具有更為多樣的教學計劃,它其中就包括了發展活動、訓練性游戲、韻律運動等等圍繞各種體育項目所展開的單一針對性教學模式。按照美國休閑舞蹈學會的的定義“適應體育是啟發性的身體活動,它以運動競賽、韻律舞蹈等等形式呈現出來,具有一定的趣味挑戰性和變化性,而且它的運動量也會調整到適量不過分的合理程度。”國內目前許多高校已經開始作為試點引入適應體育教法,首先在理論上開展適應心理與社會教學,其中的教學內容就包括了自我概念、自我實現、學習動機以及行為管理等等相關教學理論。理論教學后就是體能適應、游戲運動、陸地田徑、水上運動、舞蹈等等具有適應性和創造性的實踐性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通過學生學習情況反饋來臨時開設健身運動心理課程,時刻根據他們的學習行為開展一對一的心理輔導指導,幫助學生調整心態,適應教學過程。而最后則是評價性教學過程,對課程的開展情況以及學生學習情況作出定量定性分析評價,完成整個課程教學流程。
基于人性化視野下的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該本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調動學生興趣并創建人性化學習環境的基礎之上設計提出創新教學方法。在各個教學環節充分體現人性化思想,以培養大學生體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他們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充分踐行十九大體育教育核心宗旨,將我國未來高校體育教育改革進程推向新高度。